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安于蕃
清云南沾益州(今宣威)土官。彝族。顺治十六年(1659),其祖安民降清,授土知州世职。因父世基横暴,由其承袭。雍正五年(1727),云贵总督鄂尔泰大举改土归流,他以不法罪名革职,安置江宁(今南京)。以其地改称宣威州。
安于
安于的词语属性 拼音n y拼音字母an yu拼音首字母ay 安于的词语解释安于[ n y ] 安心于。
安于盘石
安于盘石的词语属性 拼音n y pn sh拼音字母an yu pan shi拼音首字母ayps 安于盘石的词语解释安于盘石[ n y pn sh ]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安于盘石的详细含义 【解释】: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出自】:《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
安于磐石
安于磐石的词语属性 拼音n y pn sh拼音字母an yu pan shi拼音首字母ayps 安于磐石的词语解释安于磐石[ n y pn sh ] 磐石:大石头。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安:安稳;磐石:巨石。像磐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 安于磐石的近义词 安于盘石 安
安于泰山
安于泰山的词语属性 拼音n y ti shn拼音字母an yu tai shan拼音首字母ayts 安于泰山的词语解释安于泰山[ n y ti shn ] 如泰山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然稳固。“泰”文献异文作“太”。 安于泰山的详细含义 如泰山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然稳固。“泰”文献异文作“太”。《汉书卷
安于一隅
安于一隅的词语属性 拼音n y y y拼音字母an yu yi yu拼音首字母ayyy 安于一隅的词语解释安于一隅[ n y y y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安于一隅的百科含义 安于一隅是一个成语,隅:角落。意思为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出自
安于所习
安于所习的词语属性 拼音n y su x拼音字母an yu suo xi拼音首字母aysx 安于所习的词语解释安于所习[ n y su x ] 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常指习惯势力对人的影响和支配,使人固守常规,不知变通。 安于所习的近义词 安其所习
安于故俗
安于故俗的词语属性 拼音n y g s拼音字母an yu gu su拼音首字母aygs 安于故俗的词语解释安于故俗[ n y g s ] 安:习惯,满足于 俗:习俗。形容思想守旧,喜欢按老一套办事。 安于故俗的百科含义 成语】:安于故俗【发音】:n yú gù sú【释义】:安:习惯
董安于
【生卒】:?—前496【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赵孟家臣。晋定公十五年,荀寅、范吉射将作乱攻孟。安于以告孟,劝先发难。次年,梁婴父欲以先发难罪讨赵氏。安于为使赵氏免祸,自缢死。
董安于
【生卒】:?—前496【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赵孟家臣。晋定公十五年,荀寅、范吉射将作乱攻孟。安于以告孟,劝先发难。次年,梁婴父欲以先发难罪讨赵氏。安于为使赵氏免祸,自缢死。
安于磐后妻田氏
为于磐续。割股为丈夫治病。丈夫卒后,抚育诸子成家立业。
安于磐妻朱氏
以孝侍奉婆母,割股为婆母治病。丈夫为贵州土司长官。
《安于覆盂》来历意思解释
述补 比倒放的盂还要安稳。比喻相当安定稳固。汉东方朔《答客难》:“连四海之外以为带,~。”△描写平稳之语。
《安于磐石》来历意思解释
见“安如磐石”。《荀子富国》:“……则国~,寿于旗翼。”
《安于覆盂》来历意思解释
述补 比倒放的盂还要安稳。比喻相当安定稳固。汉东方朔《答客难》:“连四海之外以为带,~。”△描写平稳之语。
《安于磐石》来历意思解释
见“安如磐石”。《荀子富国》:“……则国~,寿于旗翼。”
《安于盘石》来历意思解释
像磐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盘石,盘薄大石也。”
《安于泰山》来历意思解释
形容十分安稳。《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绍使高干、荀谌等说(韩)馥曰: ‘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必厚德将军,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 ” 参见:○安如泰山见“安如泰山”。《汉书枚乘传》:“变所欲为,易于反掌,~。”
《安于所习》来历意思解释
参见[安其所习]。明.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述补 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势力对人的制约。明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人情~,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描写习惯之用语。也作“安其所习”。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来历意思解释
俗:习惯。溺:沉溺。安心或沉迷于老习惯或旧说法。形容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其他 拘守老习惯,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