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太庙
太庙祭器法物库监官
官名。宋少府监所属有太庙祭器法物库,置监官二人,掌收藏太庙祭祀用器及仪物。
太庙收支诸物库大使
官名。元至治二年(公元132 2年)以营建太庙始置太庙收支诸物库,秩从八品,属大都留守司。设大使一人为主官,下设副使一人,司库四人。
太庙署丞
官名。即太庙丞。
太庙署令
官名。即太庙令。
太庙博士
官名。北魏置,管理帝王祖庙。见《魏书礼志一》。
太庙尉
官名。清朝太常寺之属官。掌管太庙门钥、守卫、值宿之事。朔望则奉香行礼,凡祀日则守门以司其启闭出入。额设十人,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均以满员充任。四品尉员缺,以五品尉序升,五品尉员缺,以六品尉序升。官名。清代于太庙设尉,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属太常寺,掌守卫值宿
太庙署
官署名。北齐置,隶太常寺,掌郊庙社稷等事,有令、丞,兼领郊祠、崇虚二局丞,掌五郊群神、五岳四渎神祀及道士簿帐等事。隋朝有令、丞等;炀帝大业三年(607)增置阴室丞,守视阴室。唐朝有令、丞,掌宗庙开阖、洒扫、释奠之礼,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改为清庙台,中宗神龙元
太庙祭器法物库监
官名。宋朝置,员二人,隶少府监,掌祭祠器服等物品。
太庙斋郎
见“斋郎”。官名,三国魏置,隶太常,属太庙令,八品,掌郊庙祭祀杂务。两晋、南朝皆置。北魏分太常斋郎和祀官斋郎,前者为从七品中,后者为九品中。唐朝太常寺置太庙斋郎一百三十人,其所领两京郊社署置郊社斋郎一百一十人,鸿胪寺司仪署置斋郎三十人。宋沿唐制。
太庙什物库
官署名。宋朝置,隶太常寺,掌藏器服,以待祭祀之用,设监官。
太庙令
官名。三国魏太常属官,六百石、七品,下设丞、斋郎、行夜督郎等。蜀、吴亦置,掌帝王祖庙洒扫。两晋、南朝沿置,宋一员,领斋郎二十四员; 南齐一员; 梁置二庙令,二班; 陈复设太庙令,六百石、五品。北魏亦置,又有太庙博士、太庙门仆等。北齐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从八品上,
太庙丞
官名。三国皆置,为太庙令副贰。南朝宋一员、南齐一员,梁置二庙丞、陈复为太庙丞。北齐置为太常寺太庙署次官。隋朝沿置,一员,正九品下。唐朝从八品下。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改名清庙台丞,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庙丞,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废。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
配享太庙
官员褒奖的方式之一。清雍正时,世宗遗诏以鄂尔泰、张廷玉配享太庙;同治时诏以僧格林沁配享太庙。此种褒奖属于特例。
南郊太庙祭器库
官署名。宋朝太常寺所属机构,掌收藏祭器,以备郊祀之用。
太庙署令丞
官名。北齐太常寺所属有太庙署,置令及丞。掌郊庙社稷等事,并领郊祀、崇虚二局丞。隋唐金元太常寺均置太庙署,以太庙令为长官,惟宋不置太庙署,以太庙令属宗正寺,以入内内侍充任,掌宗庙荐新、七祀及功臣从享之礼。明清则各坛庙尉中有太庙尉。元于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始置
太庙斋郎
见“斋郎”。
太庙署
官署名。北齐置,掌郊庙社稷等事务,设令、丞为长贰,兼领郊祠、崇虚二局事。历代沿置,名称间有变更,
太庙尉
官名。清置,掌太庙门钥,负责守卫、值宿,属太常寺。员十人,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均由满员充任。
太庙丞
官名。三国魏置,为太庙令副贰。晋,南朝宋、齐沿置,梁改设二庙丞,兼掌小庙事务,陈复置。北齐置为太庙署次官。隋唐沿置,隋员一人,正九品下,唐从八品下。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改称清庙台丞,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名,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省。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
太庙令
官名。三国魏置,掌太庙的清扫与日常管理,七品,隶太常。晋、南朝宋皆七品,南朝梁改设二庙令,兼掌小庙。陈复置,五品,秩六百石。北魏亦置,下设太庙博士、太庙门仆等。北齐置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员一人,从八品上。隋唐沿置,隋初为正八品下,大业三年(607)升为正七品,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