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太医局丞
官名。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置,以他官兼任,皆选医术精深者。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太医局职事官,位在令、正之下,从七品。南宋改为正九品。官名。宋置,见“太医局”。
太医局正
官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时置,协助太医局令掌本局之事,序位在都水监丞之下、秘书省校书郎之上。
太医助教
宫廷医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九品中,二十三年官品令未载。
太医局
官署名。北宋置,仁宗庆历四年(1044)令隶太常寺。神宗熙宁九年(1076)置提举一人、判局二人,不再隶太常寺。元丰(1078—1085)改制,复隶太常寺、礼部,设令、正、丞,掌治疗太学、律学、武学生及诸营将士疾病。徽宗政和(1111—1118)后改隶医学。南宋孝宗乾道八年 (1172) 罢,光
太医令
官名。战国秦置,侍医之长。《史记 扁鹊列传》:“扁鹊名闻天下”,“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秦、汉置为少府属官,掌宫廷医药。领诸员医,如太医监、侍医、医工长、医待诏、乳医、本草待诏等。秦朝奉常、汉朝太常亦置为属官,或说主治百官之病。东汉仅
太医司马
宫廷医官名。晋朝置。《晋书 武帝纪》:咸宁四年(278)“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铜印墨绶,地位与太医令相当。参见《宋书礼志五》。
太医丞
官名。秦、西汉太医令副贰,少府、太常皆置。东汉唯少府置。三国曹魏、孙吴皆置。南朝皆置,宋一员,隶侍中; 南齐一员,隶尚书省; 梁二员,隶门下省,为流外三品蕴位。北齐始为太常寺太医署次官。隋、唐、五代俱为太常寺太医署次官,隋一员,从九品上; 唐二员,从八品下。宋朝
太医正
官名。隋炀帝始置,员十人。唐沿置八员,从九品下,为太医署属官,掌疗疾、番直莅坊。宋初不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置,隶太医局。南宋亡遂废。
太医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天官府太医司长官,掌医药之政令,多供奉禁中,负责诊治帝、后及诸大臣的疾患。领小医下大夫、小医上士、医正上士,疡医上士、主药下士等官属。由精通医道者担任,不一定为品阶所限。姚僧垣即自遂伯中大夫、长寿县公除此职。正四命。隋
奉上太医
金制,太医院所属有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等。见《金史百官二太医院》。伎术官名。金于太医院置正、副奉上太医,及长行太医,掌医疗之事,十科员额共五十人。
殿中太医都尉
医官名。晋朝置。银印青绶。与“太医都尉”有别。参见“殿中太医”。
殿中太医校尉
医官名。晋朝置。银印青绶。与“太医校尉”有别。参见“殿中太医”。
殿中太医
医官名。亦称“殿中医”。晋朝置。掌内宫医药,与太医有别。《晋书 贾充传》: “帝遣侍臣谕旨问疾,殿中太医致汤药。”有校尉、都尉等职衔。
太医
官名。周朝有医师,掌管医药方面的政令。秦汉有太医令丞,也掌管医药;汉初属太常,后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也都设此官。梁称侍御师,后魏称太医博士。隋有太医署令,唐朝不变,下属有医、鍼、按摩等博士。后来称给皇室看病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太医,在隋唐两朝属太医署,在宋
管干太医局
官名。北宋有管勾太医局,南宋避高宗赵构名讳改称。参见“管勾太医局”。
提举太医局
官名。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置为太医局长官,选知医事者充任。元丰(1078—1085)改制罢,改置太医局令。
管理太医院务大臣
官名。清朝管理太医院事务之最高长官。乾隆五十八年(1793)设,由满大臣内特简。总领院务。
管勾太医局
官名。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置,以选人充任,为太医局次官。
长行太医
伎术官名。见“奉上太医”。
王国太医
官名。西汉置,《史记仓公列传》中提到有“齐太医”、“齐王侍医”,均为王国主医药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