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挈壶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行军时穿凿水井悬挂壶、辔、畚以指示军队宿营地点的军吏。《周礼夏官》: “挈壶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掌挈壶以令军井,挚辔以令舍,挈畚以令粮。凡军事, 悬壶以序聚��。 凡丧, 悬壶以代哭者。皆以
壶涿氏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除水中害虫。《周礼秋官》: “壶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驱之,以焚石投之。 若欲杀其神, 则以牡午贯象齿而沈之, 则其神死,渊为陵”。官名。周设此官,掌除水虫。见《周礼秋官壶涿氏》。
曾姬无䘏壶
战国时楚国青铜器。同形同铭者二器,传出安徽寿县。器体呈方形,通盖高78.7厘米,腹旁蹲两兽为耳,盖上有三足,全身饰蟠虺文。口内有铭五行三十九字,铭曰:“隹王廿又六年,圣��之夫人曾姬无卹,望安兹漾陲蒿间之无(匹),甬(用)作宗彝壶,后嗣
鸡冠壶
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形状摹仿契丹族所使用的各种皮袋容器。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孔鼻,故称鸡冠壶,亦称马镫壶。鸡冠壶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书名。清王锡祺编。初编、补编、再补编各十二帙。光绪三年(1877)开始编辑,二十三年编刊完竣。广辑清代地理著作一千三百六十六种,或录其全,或择其要,分类汇编。包括地理总论、中国各省地理形势、风土物产、道路里程、山川游记、旅行纪程以及少数民族风俗生活等。多为作者亲
壶衍鞮单于
西汉时匈奴单于。狐鹿姑单于之子,原为左谷蠡王,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立为单于。立时年少,部众乖离,恐汉兵袭之,乃归还拘留多年之汉使苏武等人。后虽数次侵扰汉边郡,然兵常困。又遇天灾,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诸国羁属皆瓦解,匈奴由此虚弱。
壶公窑
明代著名民间瓷窑。万历时浮梁县景德镇(今属江西)壶隐道人吴为烧造。其色精美,尤以流霞盏、卵幕杯最著。盏色明如朱砂,杯极莹白可爱。所制壶类,色淡清。其紫金壶,带米色。壶底款为“壶隐道人”四字。
壶头山
在湖南沅陵县东北沅江沿岸,接桃源县界。山高水险。《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进营壶头”,武溪蛮“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会援病卒”。
阳羡名壶系
书名。明周高起撰。介绍阳羡(今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品及艺人。今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本、光绪十四年(1888)江阴金氏粟香室岭南刊本、光绪十六年羊城马氏刊本、光绪二十三年武进盛氏刊本等。
壶遂
西汉梁(治今河南商丘南)人。武帝时任太中大夫。元封七年(前104)与公孙卿、司马迁等言《颛顼历》“历纪坏废,宜改正朔。”遂奉诏与公孙卿、司马迁等人议造《汉历》。后与邓平、落下闳等人制成《太初历》。官至詹事。
壶丘
春秋陈邑。在今河南新蔡县东南。《左传》文公九年(前618):“楚侵陈,克壶丘”,即此。
壶子
战国时郑国人。名林。传为列御寇之师。
古代盛酒器。由陶或青铜制成。长颈,鼓腹,下承圈足,形制变化不一。青铜壶自商代到汉代均有流行,商代壶多有提梁,有的细颈、有盖,有的宽口、扁体、贯耳;西周至春秋的多椭方形体,有盖,两侧有耳衔环;战国时壶有方、圆、扁及瓠形多种。战国中期以后,圆壶又称为钟;汉代方壶
蒜头壶
壶的一种。青铜或陶制。口部作蒜头状,细长颈,圆鼓腹或扁圆腹,圜底,圈足。系战国晚期秦国墓葬中富有特征的随葬品,多为实用器。通行于秦与汉初。较晚器型颈加长。
挈壶郎
散官名。金、元皆置。金二十五阶之第二十三阶,秩正九品下。元十四阶之第十二阶,秩正八品。明洪武四年(1371)置为钦天监散官,以授五官挚壶正。十五年废,改依文散官分授。
挈壶正
见“五官挈壶正”。
挈壶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掌行军时穿凿水井悬挂壶、辔、畚以指示军队宿营地点的军吏。
茧形壶
陶器。敞口,粗短颈,器腹正视为椭圆茧形,侧视为圆形。1987年发掘的安阳郭家庄东南的商代晚期墓M1中即出有此种形制的壶,但战国晚期以前甚少见。战国晚期时流行于秦国,后通行于秦代与汉初。战国器多无足,秦以后有矮圈足。
天鸡壶
又叫鸡首壶。古代饮器。多系青瓷器,也有陶质的。是一种盘口有鋬的壶,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于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天鸡壶
轮壶
明王征所创制的一种新型计时器。其原理是在内部机构中设立两根直立铁柱,铁柱间安装齿轮组,通过铅垂重力带动齿轮转动,并牵动报时的木人拨动显示时间的十二时辰牌来指示时间。全器呈一木柜状,内分两层,上层显示时间,下层安装动力机构。较以前的计时器除利用了重力外,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