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团练
汉军都团练使司
官署名。辽朝置,为南面官,统领部分汉军。始置于太祖神册二年(917)。设都团练使、副使、判官等职。
遥郡团练使
见“遥郡”。
团练守捉使
使职名。唐肃宗至德、乾元(756—760)中改防御使置,主兵事而无旌节,有副使一人,判官二人,代宗永泰(765—766)以后有加置参谋者。
团练守捉副使
使职名。唐肃宗至德、乾元(756—760)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后置,一人。
团练副使
官名。唐朝始置,为团练使副职。五代沿置,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 ,定为准从六品。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无职掌,哲宗元祐(1086—1094) 中定为从八品。辽朝诸州或置,为团练使司副长官。武官名。唐始置,为团练使的副职。宋代为武散官,无职掌,亦无固定员额,常用以安置
团练使
官名。唐肃宗至德、乾元(758—760) 中置于诸道,大者领十州,小者领三、五州,掌本地区防务,又称团练守捉使。代宗时诸州刺史皆兼本州团练使,旋废。唐后期诸州刺史不兼防御使者多带此衔,诸道不设节度使者,多以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总领军务。五代沿置。宋朝团练州置,多不
团练州
以团练使为长官之州。宋朝为六等州之第五等,位防御州下,团练使不赴任者,以他官判、知,其属有团练推官等,又有团练副使专授左降官。辽朝团练州设团练使、团练副使、团练判官、州学博士、助教等官。州的等级之一。唐制以团练使兼任刺史的州称为团练州,其地位低于节度州与防
团练安抚劝农使
官名。元置,每道设使二人;掌本道军事、农事等;其佐属官员有同知、副使、检督、经历、知事、照磨。见《元史百官八团练安抚劝农使司》。
团练安抚劝农使司
官署名。元至元十八年九月始置,掌本行省所属各道军事和农事,以行省丞相、行台大夫领之。每道置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二人,检督六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见《元史百官八团练安抚劝农使司》。
团练使司
官署名。辽置。《辽史百官志四南面方州官序》:“至辽,五京列峙,包括燕代,悉为畿甸。二百余年,城郭相望,田野益闢。冠以节度,承以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分以刺史、县令,大略采用唐制。”各州均置团练使司,掌本州军事。其官有使、副使、判官。见《辽史百官志四团练使司
都团练使
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置,亦称都团练守捉使,大者领州十余,小者二三州,以保境、安民、惩奸为务。德宗时,行营亦置。
诸军都团练使
武官名。辽仿唐制置诸军都团练使,属南面军官。称某军都团练使。神册二年(公元917年)赵思温曾任汉军都团练。其下有某军团练副使、某军团练判官。
团练
清代的地主武装,与保甲相辅而行,由各地士绅自行发起,征集壮丁,编制成团,用兵法训练,用以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正任团练使
参见“正任”、“团练使”。
锡金团练始末记
书名。清华翼纶撰。抄本。记其在无锡举办团练,抗拒太平军,后伪降太平军并与常昭守将钱桂仁等谋叛事。收入《太平天国资料》。
团练
亦称乡团、团勇、民团等,意为团集训练,系历代官绅在地方编练的乡兵,以自卫身家、防范起义、维护封建统治为宗旨。创始于唐代安史之乱,时诸州皆置团练使。清雍正、乾隆时曾招募乡兵,旋募旋散。嘉庆年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战守均赖乡兵,遂有乡勇、团勇之别。随营打仗,官
佛山团练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反侵略武装。清咸丰七年(1857)十一月英法联军侵占广州后,附近各乡义勇纷起自卫。三元里一带九十六村首先联合南海、顺德、番禺等县绅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严行坚壁清野,禁绝汉奸,同时在城乡内外、水陆各路采用游击战术打击侵略者。
团练副使
官名。唐始置,为团练使副职。五代沿置,后周显德五年(958),定为准从六品。宋代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无职掌,元祐中定为从八品。辽代诸州或置,为团练使司副长官。
团练使
官名。唐肃宗时置于诸道,大者领十州,小者领三五州,掌本辖区防务,又称团练守捉使。有副使一人、判官二人。代宗时诸州刺史皆兼本州团练使,旋废。其后,多为诸州刺史加官,不兼防御使者多带此衔。诸道不设节度使者,多以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总领军务。宋代团练州置,多不驻
团练州
以团练使为长官之州。宋代为六等州的第五等,位防御使州下、剌史州上。团练使不赴任者,以他官判、知州事。其属有团练推官等,团练副使则专授左降官。辽亦置,设使、副使、判官。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