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北庭回鹘
即“西州回鹘”。
高昌回鹘
即西州回鹘。因其首府设在汉高昌壁(今新疆吐鲁番东),即唐西州(后称和州)而得名。
秦州回鹘
河西回鹘的一支。活动于今甘肃天水一带,与宋通贡。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以其首领翟符守荣为神武大将军,安殿民为保顺郎将。
阿萨兰回鹘大王府
亦称阿思懒王府。辽之北面属国官署。一说即高昌国大王府。一说为辽统驭哈喇汗朝或割禄部的治所。《辽史百官志》:“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因所任使之回鹘首领带有阿萨兰汗号,故名。
古回鹘城
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喀拉和林遗址之北。《辽史太祖纪》:天赞三年(924),“次古回鹘城,勒石纪功”,即此。
回鹘九姓
又称回鹘内九族。系回鹘部落基本民族。即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其中以药罗葛氏为首,公元795年以前的历代回鹘可汗皆出此姓。
九姓回鹘可汗碑
全称九姓回鹘爱登里罗汨没密施合毗伽可汗纪功碑。立于唐元和九年(814)。清光绪十六年(1890)发现于哈拉巴喇哈逊(黑虎城)遗址。碑文有突厥儒尼文、汉文、粟特文三种。其中突厥儒尼文残损过甚,惟汉文、粟特文保存较好。碑文概述回鹘建国以来的历史、保义可汗事迹及其与唐朝的关
沙州回鹘
河西回鹘的一支。居沙州(今甘肃敦煌)。初受甘州回鹘可汗节制,后自立,多次向宋朝贡。金天会五年(1127),其可汗活剌散遣使向金朝入贡。
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高昌回鹘王室寺院。在今新疆吉木萨尔高昌回鹘陪都北庭故城西北角。建于公元十世纪,毁于十四世纪中叶。遗址南北长约70米,宽约43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寺院塔殿结合,北为正殿,南为庭院、配殿。布局对称,规模宏大。塑像壁画贴金妆彩,富丽堂皇。壁画多回鹘装供养人及回鹘文
西州回鹘
又称北庭回鹘、和州回鹘、高昌回鹘、阿厮兰回鹘。指古代西迁后的回鹘人及其政权。原居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后移都哈喇和卓(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辖境西抵龟兹(今库车),东至伊州(今哈密),南界于阗(今和田)。居民除回鹘人以外,尚有汉人及南北突厥、大小仲云、
黄头回鹘
一作撒里畏吾、撒里畏兀、萨里辉和尔、萨利回鹘、沙拉卫郭儿。古西域族名。一说即今撒拉族祖先,一说即今裕固族先民。原为沙州回鹘的一支,分布于沙、伊两州及罗布泊一带,东邻草头鞑靼,西接于阗,地域狭长。后晋天福五年(940)高居晦使于阗始知其部。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
回鹘
即“回纥”。
河西回鹘
唐时迁至河西的各回鹘部落的总称。开成五年(840)漠北回鹘汗国发生灾害和内乱,为黠戛斯击破,被迫向西南迁徙。一支进入今甘肃各地,役属于吐蕃,分处于沙州、甘州、凉州、合罗川(今额济纳河中下游)、秦州、贺兰山等地,各部分立君长。诸部中以甘州回鹘最为强大,首领曾自立为
阿厮兰回鹘
西州回鹘的别名。其王常冠以“西州外甥阿厮兰汗”称号,故名。亦指葱岭西回鹘。因其王亦常冠以阿厮兰汗号。
甘州回鹘
九世纪中迁入河西的回鹘之一支。居甘州(今甘肃张掖),依附于吐蕃。其首领自称可汗。后历代可汗多受中原王朝册封,并与五代各王朝、北宋等有频繁的通贡互市关系。同西夏发生多次战争。从事游牧,有文字(回鹘文),信仰佛教。北宋天圣六年(1028)为西夏击溃。至明代,遗种称撒里畏
合罗川回鹘
河西回鹘的一支。游牧于合罗川(今额济纳河中下游),由四大部组成。多次向宋朝贡献方物。
回鹘文
以窣利文(通称粟特文)字母为基础形成的突厥语拼音文字。公元八世纪创始于七河流域突骑施部,后为回鹘人所广泛使用,故名。共有十九至二十三个字母,有字头、字中、字尾之分。五个元音,两个半元音。初由右向左横写,后改为自左向右竖写。分楷书、草书两体。楷书用于经典,草书
龟兹回鹘
指古代西迁至龟兹、焉耆一带的回鹘人及其政权。北宋咸平四年(1001),其王禄胜遣使入贡,自称“大回鹘龟兹国安西州大都督府单于克韩王”。对此支回鹘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西州回鹘的别名。见于《宋史》卷四百九十“龟兹,本回鹘别种……或称西州回鹘,或称安西回鹘,又称龟兹回鹘
萨利回鹘
即“黄头回鹘”。
沙州回鹘
沙州回鹘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zhu hu h拼音字母sha zhou hui hu拼音首字母szhh 沙州回鹘的百科含义 沙州回鹘,是唐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是回鹘的一个分支。早在唐初就已有回鹘别部——契苾部到达过沙州。9世纪中叶以后,一部分回鹘人自漠北迁入瓜、沙一带。先为吐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