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大司礼
官署名。北周置。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建六官,于春官府置典命司,掌内外九族及玉帛衣服的礼制规格,并管理全国的僧道事务。北周初,改置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丁亥,又改为礼部。
司礼卿
官名。即太常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常卿。
司礼员外郎
官名。即礼部员外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员外郎。
司礼寺
官署名。即太常寺,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常寺。官署名。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太常寺为司礼寺,以司礼寺与少卿为正副长官。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参见“太常寺”。
司礼少常伯
官名。即礼部侍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侍郎。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礼部侍郎为司礼少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司礼监
官署名。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置,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二十八年改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设长随、奉御,正六品。后改置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
司礼少卿
官名。即太常少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常少卿。
司礼太常伯
官名。即礼部尚书,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尚书。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礼部尚书为司礼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礼部尚书》,参看“礼部尚书”条。
司礼大夫
官名。即礼部郎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 复名礼部郎中。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礼部郎中为司礼大夫。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礼部尚书》,参看“礼部郎中”条。
司礼
官署名。即尚书省礼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官署名。明代内官有司礼监,简称司礼,负责宫廷礼节、内外章奏等。见《明史职官三。宦官》。
司礼寺卿
官名。见“司礼寺”。
司礼寺少卿
官名。见“司礼寺”。
王府司礼长
官名。清置贝勒司仪长一人,秩正四品,掌总府中的政令,率僚属以各供府事。
司礼寺
官署名。即太常寺,唐光宅元年(684)改,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常寺。
司礼卿
官名。即太常卿,唐光宅元年(684)改,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常卿。
司礼监
官署名。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置,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设令一人、丞一人。二十八年改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设长随、奉御,正六品。后改置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
司礼
官署名。即尚书省礼部,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
司礼少常伯
官名。即礼部侍郎,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侍郎。
司礼太常伯
官名。即礼部尚书,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尚书。
大司礼
官署名。北周置。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建六官,于春官府置典命司,掌内外九族及玉帛衣服的礼制规格,并管理全国的僧道事务。北周初,改置大司礼。保定四年(564)五月,又改为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