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银台司
见“通进银台司”。官署名。宋置,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因该司设在银台门内,故名银台司。见《宋史职官一旧制通进银台司》。
通进银台司
官署合称。宋朝置通进司掌收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阁门京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银台司掌收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督其淹缓,兼领发敕司。设知司官二人,以两制以上充任,其属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及贴房。初隶枢密院
台司
①指三公之位。《后汉书袁绍传》:“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魏晋以来开府仪同三司者亦有此称。②指尚书台、御史台等机构。《晋书 王羲之传》:“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宋史李宗谔传》:“尝牒御史台不平空,中丞吕文仲移文诘之,往复再三,宗谔执言两省故事
同知银台司事
官名。北宋前期置,以两制以上充任。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参见“银台司”。
知通进银台司
官名。宋代设置,为通进银台司的主官,见“通进银台司”。
知银台司
见“通进银台司”。
通进银台司
官署名。宋代置。原隶枢密院,后改隶给事中。通进司掌接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文武近臣奏疏进呈,以及颁布之事。银台司掌抄录天下奏状案牍事目进呈,并发付有关机构检查,纠正其违失,监督其执行,免致积压。知司官二人,以两制以上充任。咸平四年(1001)置门下封驳司隶银
台司
①指三公之位。《后汉书袁绍传》:“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魏晋以来开府仪同三司者亦有此称。②指尚书台、御史台等机构。《晋书王羲之传》:“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宋史李宗谔传》:“尝牒御史台不平空,中丞吕文仲移文诘之,往复再三,宗谔执言两省故事与
银台司
见“通进银台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