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南海
下决心去南海的和尚
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决定要到南海去.但他身无分文况且路途遥远.交通又极不方便。 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困扰,他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到南海去。 于是,他便沿途比缘、一步一步往南海的方向迈进。 路过一个村庄化缘时、他碰到一个比较有钱的人家。 当看到这
南海人赠蛇
南海中有一个岛,岛上的人以打鱼为生。岛民们对付蛇很有办法,因此遇到蛇并不惊慌失措。打死了蛇以后,岛民们看看扔掉可惜,便把蛇肉烹调了来吃。这一吃,大家发现蛇肉鲜美嫩滑,特别可口,于是,蛇肉成了岛民们普遍喜爱的美味佳肴。 有一次,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南
寓言故事《南海人赠蛇》
南海中有一个岛,岛上的人以打鱼为生。岛民们对付蛇很有办法,因此遇到蛇并不惊慌失措。打死了蛇以后,岛民们看看扔掉可惜,便把蛇肉烹调了来吃。这一吃,大家发现蛇肉鲜美嫩滑,特别可口,于是,蛇肉成了岛民们普遍喜爱的美味佳肴。 有一次,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南
南海庙令
官名。宋置,其职掌及任职资格与五岳、四渎庙令同。参见“五岳庙令”。
南海寄归传
书名。全称《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寄归传》。唐义净撰。四卷。咸亨二年(671),义净由广州乘波斯船往天竺(印度)求法,历二十余年,游三十余国,于证圣元年(695)回国。途中暂住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二年余,从事译述,著有此书。天授二年(691)沙门大津回国,将
康南海传
书名。梁启超撰。分九章,计有时势与人物、家世及幼年时代、修养时代及讲学时代、委身国事时代、教育家之康南海、宗教家之康南海、康南海之哲学、康南海之中国政策和人物及其价值等。偏重于评论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大同学说以及经学、哲学、史学、西学等,惟记事较
康南海
即“康有为”。
大德南海志
书名。元陈大震撰。二十卷。大德八年(1304)修成。北京图书馆藏有残本五卷。包括赋税及物产,附列舶货、诸蕃国名。
小南海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一万三千年。因1960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市西南郊小南海洞穴中而得名。共获得石制品七千多件,经第二步加工的仅有百余件。石器分为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砾石石器有敲砸器,石片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两大类。刮削器数量多,形制复杂。石器器型较细小,据
南京南海府
唐时渤海五京之一。治今朝鲜新昌,一说在朝鲜咸兴。范围包括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及两江道各一部,为渤海国往新罗的通道。下辖沃、睛、椒三州及十六县。沃州治今新昌附近,睛州治今新昌西北一百二十里处,椒州治今咸兴。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即“南海寄归传”。南北史补志未刊稿 书名。清汪士铎撰。十三卷。江都李肇偁所刻作者遗失的舆服、乐律、刑法、职官、食货、氏族、道释七志。
南海先生退化史
书名。一名《记戊戌庚子死事诸人纪念会中广东某君之演说》。佚名著。一册。1906年日本留学生开戊戌庚子死事诸人纪念会,广东某君作了演说,后遂将此演说词题为本名出单行本。其中揭露康有为借保皇、立宪愚弄人民,反对革命、共和。于康氏戊戌变法、庚子勤王时诸事叙述稍详。间
南海先生上书记
书名。康有为撰。二册。内容与《南海先生四书上书记》略同。
南海先生遗稿
书名。近人康有为撰。一册。系影印康有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第一次上书原稿,并附沈曾植批改原迹,与外间所传稍有不同。末附康氏1921年为其门徒徐勤五十寿手书祝诗。有1921年影印本。
南海
古时南海名称,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或以为南方各族居地泛称。《左传》僖公四年(前656):齐伐楚,楚子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或有实际的海域可指。《书禹贡》:“入于南海。”其确地不详。《诗江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史记秦始皇本
康南海传上编
书名。陆乃翔等撰。一册。著者均系康门弟子,清光绪二十九(1903)至三十年间各举所知而成是书。记述康有为生平事业,详于事实,略于评论,对传主亦过分推崇。末附康有为所著书目。有1929年万木草堂铅印本。
康南海自编年谱
书名。近人康有为撰。始咸丰八年(1858)生,迄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自述治学、著述、讲学、钻研西学、开学会、办报纸及七次上书等经历,尤详于戊戌变法前后的活动。阐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学术主张,抨击了阻挠变法运动的封建顽固派。为研究戊戌变法
康南海先生墨迹
书名。侠安居士辑。四册。收录《戊戌轮舟中与徐勤书及丁巳跋后》、《戊戌轮舟中绝笔书及戊戌跋后》、《戊戌与李提摩太书及癸亥跋后》和《程淯跋》。末附《南海先生所著书目》,计经部十六种,史部六十五种,子部二十八种,集部十九种,共一百二十八种。有1934年寰环书局印本。
康南海先生诗集
书名。崔斯哲编。十五卷。尽录康有为一生诗集十五种。1937年商务印书馆印行。
康南海书牍
书名。周退盦辑。二卷。载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及奏折数件。有1921年上海图书局印本。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