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南洋通商大臣
官名。简称南洋大臣。清朝咸丰十年(1860),改五口通商大臣设。由江苏巡抚兼。掌中外交涉之总务,专辖上海入长江以上各口,兼理闽、粤、浙各口通商事务。同治元年(1862),设专任通商大臣,二年,复归江苏巡抚兼。四年,改由两江总督兼。十二年,始成定制。官名,清朝道光年间置
南洋大臣
即“南洋通商大臣”。官名,为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清咸丰十年置。先名为五口通商大臣,后南洋、北洋各置通商大臣,掌管中外交涉及海防关政。《清史稿职官六督办税务大臣》:“自道光以来,海疆日闢,于是始置北洋、南洋通商大臣,关道及监督隶之,亦有将军兼理者。”
南洋大臣
即“南洋通商大臣”。
南洋商务报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一日(1906.9.18)在南京创刊。半月刊。江南商务局主编,南洋官报局印刷,夏仁瑞、陈嘉溎、谢潘裔等主笔。以刊登商务奏议、公牍、律令为主,译录外人论说。宣统二年二月(1910.3)改名《南洋商报》。
南洋总汇报
报纸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由《图南日报》改名而来,在新加坡出版。爱国侨商陈楚楠、张永福与保皇党人许子麟、沈联芳、陈云秋、朱子佩等合办。继承原有宗旨,高谈革命。三十二年春因内部宗旨不一,实行拆股,用抽签方式决定归陈云秋、朱子佩经营,转聘徐勤、欧榘甲、伍宪
南洋劝业会
清末官商合办的商品博览会。初由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会同江苏巡抚陈启泰奏设,后由续任张人骏担任会长。负责实际筹备工作者主要是上海、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商务总会。开办费用七十万元,由江苏省官商各筹一半。陈展物品由两江各府州“物产会”、各省及南洋华侨“出品协会
南洋七日报
杂志名。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三日(1901.9.15)在上海创刊。周刊,逢周六出版。孙鼎、陈国熙、赵连璧主编。倡言“身受国恩,愿以笔谏,去新旧之党援,泯中西之畛域”为立言要义。宣传保种救亡,振兴教育。设论说、时事(内分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六门)、汇论、算学
南洋官报
杂志名。清光绪二十八年底(1903.1)在南京创刊。双日刊。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署主办,南洋官报局印行。以宣德通情、启发民智为主旨。仿《北洋官报》体例。三十年元旦期数重起,三十一年改旬刊,宣统元年(1909)改五日刊。
南洋中学
见“育材书塾”。
南洋公学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经费由招商、电报两局绅商捐助。盛宣怀任督办,何嗣焜任总理(校长),张焕伦任中文总教习,并聘美国人福开森任西文总教习。以培养通达中国经史大义之政治人才和商业通才为宗旨。初创时期,设师范院(为公学培养师资)、外院(为师
南洋海军雷电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江阴设有水雷、旱雷两队。二十九年由海军提督萨镇冰电请扩建为南洋海军雷电学堂,附设在水雷营内。设总办、提调兼总教官、雷电正教官、副教官等。额定学生六十名,后增附学生二十名。肄习科目为英文、数学、物理、化学、雷电等。部分外场教学器
南洋高等商业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先办银行科,续办税则保险、商业应用各科。招考南洋各省学生有中学毕业程度者入学肄业。次年四月将中等商业学堂并入办理,定名为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商办企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旅日华侨简照南、简玉阶于香港创办广东南洋烟草公司,与英美烟公司激烈竞争,亏损颇多。宣统元年(1909)更名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至宣统三年始扭亏为盈。1916年在上海设厂,接着分支机构遍设全国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
南洋陆军讲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设立。参仿北洋办法,分立研究所、补习所、教导队三部。舒清阿为总办。
南洋与创立民国
书名。张永福撰。一册,十六开本。记述辛亥革命时期南洋华侨和作者从事革命活动的有关史实,一事一叙。附有相当数量的函电、文献和图片。1933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南洋兵事杂志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一日(1906.9.18)在南京创刊。月刊。两江督练公所主办,陶骏保、徐绍桢、林述庆等撰稿。 专刊军事通论、兵学战术、中外军事见闻等内容。至宣统三年六月(1911.7)已发行五十九期
南洋方言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开办。招考十六岁至二十岁学生入堂肄业。先招德文、法文两个班,学生各六十名。程度稍优者为甲班,五年毕业。其余学生为乙班。普通学科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体操。 专门学科有
南洋通商大臣
官名。简称南洋大臣。清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1)派署理钦差大臣江苏巡抚薛焕办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及内江三口(镇江、九江、汉口)、潮州、琼州、台湾、淡水各口通商事务,驻扎上海,仍用五口通商大臣旧称,或称上海钦差大臣。因管辖范围超越五口而辖南洋各口岸,
南洋公学外院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上海设立的中国第一所公立小学,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南洋公学改名商部、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随之改为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堂。内分四班,每班四十人,学生约一百六十名,教习由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充任。每周授课四十二小时,课程为国文
南洋公学学潮
清末学生运动。上海南洋公学压制学生思想,素为学生所不满。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六日(1902.11.5)五班学生把墨水瓶置于不学无术而又顽固守旧之教习郭镇瀛座椅,郭串通校方开除三名学生。五班全体要求将郭辞退,校方却以“聚众开会,倡行革命”罪名将全班学生开除。全校进步学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