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司农司少卿
官名。明朝司农司副长官。朱元璋吴元年 (1367) 于司农司置,正四品。洪武元年 (1368)罢。三年复置,二人,掌农事,四年再罢。
司农司卿
官名。明朝司农司长官。朱元璋吴元年(1367)于司农司置,一人,正三品。洪武元年(1368)罢。三年复置,四年再罢。掌农耕之事。
司农司丞
官名。明朝司农司副长官,位在少卿下。朱元璋吴元年 (1367) 于司农司置,正五品。洪武元年 (1368) 罢。三年复置,四人,四年再罢。协卿、少卿共掌农耕之事。
行司农司
官署名。金为司农司派出机构,设于宣宗兴定六年(1222),于陕西及河南三路置司,设官五员。哀宗正大元年(1224),归德、许州、河南、陕西各置司农司,设卿、少卿、丞,分别为正四、五、六品。卿以下轮流出巡,监察升黜官吏。元朝设巡行劝农司,亦称行司农司。官署名。(1)金置,
劝农司
官署名。金朝置,掌劝课天下力田事。章宗泰和八年(1208)罢;宣宗贞祐 (1213—1217) 间复置,兴定六年 (1222) 改司农司。元世祖中统二年(1201)置,后改司农司。
司农司
官署名。金宣宗兴定六年 (1222)改劝农司置。职掌劝课天下农耕,兼巡视监察、采访公事。正二品。设大司农一员为长官,下设司农卿三员、司农少卿三员、知事二员。后又于各地置行司农司,各设卿、少卿,巡察各地,监察升黜官吏。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亦置,掌农桑、水利、学校、
大都督兵农司
官署名。设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置司于西京大同,以孛罗帖木儿领之。下设分司十道,专掌屯种之事。
四道巡行劝农司
见“大司农司”。
大兵农司
官署名。设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置于有水田处,招集丁夫,有事乘机招讨,无事栽植播种。设保定、河间、武清、景蓟四处大兵农使司,下置二十四处兵农千户所,四十八处百户所,各设镇抚司一所。
知司农司事
官名。金置,见“司农司”。
行司农司
官署名。金为司农司的派出机构。兴定六年(1222),陕西及河南三路置行司农司,设官五员。正大元年(1224),归德、许州、河南、陕西各置司农司,设卿、少卿、丞各员,分别为正四、五、六品。卿以下迭出巡案,察官吏臧否而升黜。元巡行劝农司,亦称行司农司。
大兵农司
官署名。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置于有水田处,招集丁夫,有事乘机招讨,无事栽植播种。设保定、河间、武清、景蓟四处大兵农司,下置二十四处兵农千户所,四十八处百户所,各设镇抚司一所。
司农司
官署名。金兴定六年(1222)改劝农司置。掌劝课天下农耕,兼巡视监察、采访公事。正二品衙门。设大司农一员,下设司农卿三员、司农少卿三员、知事二员。后又于各地置行司农司,各设卿、少卿,巡察各地,监察升黜官吏。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亦置,掌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政,
劝农司
官署名。元中统二年(1261)置,掌劝课农桑。以陈邃等八人分任滨棣、平阳等地劝农使。后改司农司。
大都督兵农司
官署名。元至正十九年(1359)置于大同,掌屯种之事。以孛罗帖木儿领之。下设分司十道。
分司农司
官署名。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立。管辖西自西山(今北京市西),南至保定、河间(今均属河北),北至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东至迁民镇(今河北秦皇岛东)之系官田地及原有各处屯田,立法募民佃种。
司农司
司农司的词语属性 拼音s nng s拼音字母si nong si拼音首字母sns 司农司的百科含义 司农司 官署名。金宣宗兴定六年(1222)改劝农司置。职掌劝课天下农耕,兼巡视监察、采访公事。正二品。设大司农一员为长官,-卜设司农卿三员、司农少卿三员、知事二员。后又于各地置行司农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