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内侍
知内侍省
官名。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命内侍省官在昭宣使以上、正使以下者各带真官,改内侍省都知置,为内侍省长官。南宋初沿置,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内侍省并入入内内侍省,遂省。
知内侍省事
初为职衔名义。唐朝非内侍省长官内侍监而受命主持内侍省事者。《旧唐书宦官高力士传》:“先天(712—713)中,预诛萧、岑等功,超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同正员。开元(713—741)初,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新唐书兵志》: 贞元十二年(796),以“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
内侍省都知
官名合称。即宋代内侍省左班都知与右班都知,为宦官阶官,位都都知下。元丰改制,定为正六品。元祐中,改为从六品。南宋复为正六品。
内侍局
官署名。金代置,掌正位閤门之禁及承奉宫中事务。以令、丞为长贰,隶宣徽院。辖各殿位都监、同监、御直、内直等。
内侍长
官名。十六国时代王拓跋什翼犍建国二年(339)置,员额四人,掌顾问、拾遗、应对,亦可受命“察举百僚”。与侍中、散骑常侍相类。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改制后废。
内侍省
官署名。北齐始设内侍中省,隋改名为内侍省,掌宫廷侍奉诸务。以内侍、内常侍为长贰,下设内给事、内谒者监、内寺伯、内谒者等,皆以宦官充任。领内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局。开皇十六年(596),加置内主事。大业三年(607),改称长秋监。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内侍黄门
官名。北宋置,为内侍阶官,位内侍高班下,小黄门上。元丰改制,定从九品。
内侍殿头
官名。北宋置,为内侍阶官,位内西头供奉官下,内侍高品上。元丰改制,定正九品。政和二年(1112)重定内侍官名,改右侍禁。金泰和二年(1202)复置,为内侍寄禄官,从七品。
内侍高班
官名。北宋置,为内侍阶官,位内侍高品下,内侍黄门上。元丰改制,定从九品。政和二年(1112)重定内侍官名,改为右班殿直。金泰和二年(1202)复置,为内侍寄禄官,从八品。
内侍高品
官名。北宋置,为内侍阶官,位内侍殿头下,内侍高班上。元丰改制,定正九品。政和二年(1112)重定内侍官名,改为左班殿直。金泰和二年(1202)复置,为内侍寄禄官,正八品。
内侍押班
官名。北宋置,为内侍省属官,以内侍官在内殿崇班以上者充任,位副都知下,分掌往来国信所、军头引见司、翰林院等部门之事。元丰改制,为内侍职事官,正六品。南宋沿置。辽亦置。
内侍左右
官名。北魏初置,为皇帝左右侍臣,无固定职掌,多选用胡人亲贵子弟,亦用善书写及通北人语言的汉人充任。
内侍上士
西魏、北周天官府宫伯中大夫属下有中侍上士,隋代修史时,因避讳改称内侍。
内侍少监
官名。唐天宝十三载(754)改内侍置,为内侍省次官,员二人,从四品上。寻另置内侍四人,同为内侍省次官。
内侍监
①官署名。唐龙朔二年(662)改内侍省置,咸亨元年(670)复旧称。②官名。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置,为内侍省长官,员二人,从三品。以宦官充任。
知内侍省事
官名。初为职衔名义。唐代非内侍省长官内侍监而受命主持内侍省事者。《旧唐书高力士传》:“先天中,预诛萧、岑等功,超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同正员。开元初,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新唐书兵志》:贞元十二年(796),以“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知
内侍
官名。北魏置,为皇帝的侍从官员,多由亲贵子弟充任。隋代置为内侍省长官,员二人,从四品上,以宦官充任。炀帝大业三年(607)称长秋令,改用士人。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为内侍省长官,员四人,从四品上。天宝十三载(754)置内侍监为长官,以内侍为少监。后另置内侍员四人,与少
内侍省副都知
官名合称。即宋代内侍省左班副都知与右班副都知,为宦官阶官,位都知下。元丰改制,定为正六品。元祐中,改为从六品。南宋复为正六品。
入内内侍省
官署名。简称后省。北宋初有内中高品班院,与内侍省同为宦官机构,淳化五年(994),改入内内班院,又改入内黄门班院,再改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景德三年(1006),与入内都知司、内东门都知司并为入内内侍省。掌侍奉宫廷内部生活事务,与帝、后最为亲近。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
教皇内侍
教皇内侍的词语属性 拼音jio hung ni sh拼音字母jiao huang nei shi拼音首字母jhns 教皇内侍的百科含义 教皇的名誉侍从,一般宗教职位是神父。在一名教皇死后,在新旧教皇交替的这段时间内,一切大权暂时自动转交给上一任教皇的私人助理——其职位类似秘书,即教皇内侍,他要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