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前军兵马使
官名。唐朝元帅、都统、招讨使属官,出征则置,兵罢即省,置一人,位行军参谋下。
北城兵马指挥司
简称北城兵马司。官署名。明清五城兵马指挥司之一。凡京城内外,划境为五,其北境属该司。掌巡捕盗贼,疏理街道及囚犯、火禁之事。明设指挥一人,正六品;副指挥四人,正七品;吏目一人。清沿置,指挥、副指挥、吏目各设一人,俱汉员。
西京路兵马都部署司
官署名。金代地方统军机构。设于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天德二年(1150)改为西京路兵马都总管府。
兵马都部署
官名。辽北面官,有征伐,则在都元帅、都统以下设兵马都部署以掌号令。亦有以兵马都部署总领兵马征伐之制。下设副都部署等佐官。
兵马都统府
官署名。金天会元年(1123),沿辽制设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府。三年,改元帅府。正隆末,复升陕西统军司为都统府。大定五年(1165)又降为统军司。泰和六年(1206),升诸道统军司为兵马都统府,设兵马都统使、副使等职领府事。
兵马司指挥
官名。明清置。京师五城兵马司各设指挥一人为专管官,以副指挥、吏目为分管官。指挥自有衙署,专司京师诘缉逃盗,稽查奸宄等事,并司地方命案,有验尸缉凶之责。各城栖流所、平粜米厂之事,亦由指挥管理之。
兵马大元帅
官名。北宋建隆元年(960)置,以加封吴越国王钱俶。后不设。靖康元年(1126)复置,以赵构为之,置大元帅府,掌率天下兵马,许以便宜行事。赵构即位,于建炎元年(1127)罢大元帅府。后不复置。
兵马都监
官名。宋代诸路分都监及诸府、州、军、监,以至县、镇、城、寨、关、堡都监,或称兵马都监,掌屯戍、边防、训练政令。辽置为诸兵马都部署属官,为北面边防官。
东平兵马指挥司
官署名。简称东平兵马司。元至正十年(1350)十月置,掌辖境防御、捕盗等职。置都指挥、指挥各二员,副指挥四员。
天下兵马副元帅
官名。吐蕃最高总兵次官。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副贰,以亲王充任。
天下兵马都元帅
官名。吐蕃最高总兵官,常兼宰相。
天下兵马大元帅
官名。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置,以秦王安从荣为之,中书门下奏节度例见元帅之礼仪,虽带平章事衔,亦以军礼廷参。北宋建隆元年(960)复以钱俶为之。辽置,授太子、亲王,总军政。辽太宗以此职继帝位,其后立皇储多加此号。
兵马钤辖
官名。简称钤辖。宋代置,选朝官及诸司使以上官充任,官高资深者为都钤辖,官低资浅者为钤辖。领一州、一路或数路兵马之事。多以知州兼本州钤辖、安抚使兼本路钤辖。金代府州皆置,各一人,从六品,掌巡捕盗贼。
兵马使
官名。唐中后期方镇使府军将,总兵权,任甚重,有都知兵马使、左右厢兵马使、前中后军兵马使、宅内兵马使等名目。肃宗以后,都知兵马使多为藩镇储帅。五代因之。
兵马司
官署名。金设于总管府、节镇之地。掌地方军事、维护治安。设都指挥使总管司事,秩正五品。下设副都指挥使、指挥使、军使等官及军典、营典、司吏、译人、公使等吏员。辖有军兵。元设于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掌都城治安,秩正四品。顺帝时,又在大名、东平、济
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又称大都南北两城兵马司、大都南北兵马司等,简称“大都兵马司”。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置。十六年,定秩为正四品,隶大都都总管府,掌京城盗贼奸伪鞫捕之事,分置司于南、北城。例由刑部尚书一名提调司事。置都指挥使、副使等职。
大都南北两兵马司指挥使
官名。简称大都兵马使。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为大都兵马司长官,正四品,额设二员,全称为大都路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下设副指挥使五员,知事一员。
衙前兵马使
宋代衙前将吏都知兵马使、兵马使统称。
提辖兵马捉贼事
官名。北宋咸平四年(1001),于益州、梓州、利州、夔州置,皆以知州兼任,职掌与钤辖略同。
北女直兵马司
官署名。辽置,又称北路女直兵马司。治辽州(治今辽宁新民县辽滨塔),统领龙化、辽、祺、韩、双、银、铜、咸、郢、肃、安等州兵马。设官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