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东陵承办事务掌关防郎中
官名。清朝东陵工部衙门之主官。康熙(1662—1722)中设,驻石门。下设员外郎四人,笔帖式四人,经承二人及守库把总、巡兵、匠役等员役。掌陵寝工程岁修之事及祭器、祭物之供给。宣统三年(1911)改归内务府,仍带工部衔。
掌关防章京
官名。清朝八旗都统衙门所属左、右司之职官。雍正七年(1729)设,每旗二人,左、右司各一人。协助掌关防参领掌管本旗印信。十三年省,改设印务章京。
西陵承办事务掌关防郎中
官名。清朝西陵工部衙门之主官。乾隆元年 (1736) 设,一人,驻易州。下设员外郎六人,主事二人,笔帖式二人,经承二人及守库把总、巡兵、匠役等员役。掌陵寝岁修工程之事及祭器、祭物之供给。宣统三年 (1911) 改归内务府,仍带工部衔。
关防衙门
官署名。参见“掌关防处”。
关防
明清印信之一。形制长方,阔边朱文。明洪武(1368—1398)年间创制。朱元璋为防止群臣予印空白证明,改用半印,以便拚合验对。取“关防严密”之意,故名。清朝部分官员用印,而临时性机构或办理财经、工程事务之机关多用关防,如各省总督、巡抚、仓场、河道、漕运总督、钦差出使
掌关防参领
官名。清朝八旗都统衙门所属左、右司之职官。雍正七年(1729)设,每旗二人,左、右司各一人。负责掌管本旗印信。十三年省、改设印务参领。
掌关防处
官署名。又名“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内管领处”,俗称“关防衙门”。清朝内务府所属之办事机构。掌理宫内房屋之修葺、拔草、裱糊、洒扫以及备办粮、盐、水、糖、饼饵、菜蔬等物。由内务府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兼管。下设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三十人及笔帖式等员。役使苏
掌关防章京
官名。清代八旗都统衙门所属左、右司职官。雍正七年(1729)设,每旗二人,左、右司各一人。协助掌关防参领掌管本旗印信。十三年省,改设印务章京。
掌关防参领
官名。清代八旗都统衙门所属左、右司职官。雍正七年(1729)设,每旗二人,左、右司各一人。负责掌管本旗印信。十三年省,改设印务参领。
掌关防处
官署名。又名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内管领处,俗称关防衙门。清内务府所属办事机构。掌理宫内房屋修葺、拔草、裱糊、洒扫以及备办粮、盐、水、糖、饼饵、菜蔬等物。由内务府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兼管。下设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三十人及笔帖式等员。役使苏拉近五千人。所属有
关防
明清印信之一。形制长方,阔边朱文。明太祖为防群臣预印空白文凭,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取关防严密之意,故名。清代部分官员用印,临时性机构或办理财经、工程事务的机构用印,多用关防,如各省总督、巡抚、仓场、河道、漕运总督、钦差出使各国大臣及各仓监督、各关监督、
西陵承办事务掌关防郎中
官名。清代西陵工部衙门主官。乾隆元年(1736)置,一人,驻易州(今河北易县),掌陵寝岁修工程及祭器、祭物供给。包括泰陵、泰东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及崇陵等七陵。下设员外郎六人、主事二人、笔帖式二人、经承二人及守库把总、巡兵、匠役等。宣统三年(1911)改归内务
打关防
打关防的词语属性 拼音d gun fng拼音字母da guan fang拼音首字母dgf 打关防的词语解释打关防[ d gun fng ] 盖公章。谓办理公事。 打关防的详细含义 盖公章。谓办理公事。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多则是没来由,葫芦提打关防。待推辞,早承向。眼见得三日时光如反掌,教我
驻跸关防
驻跸关防的词语属性 拼音zh b gun fng拼音字母zhu bi guan fang拼音首字母zbgf 驻跸关防的百科含义 皇帝和后妃在宫外停留称为“驻跸”,为了安全和尊严,加以防卫叫做“关防”。
关防乡
关防乡的词语属性 拼音gun fng xing拼音字母guan fang xiang拼音首字母gfx 关防乡的百科含义 关防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西北边陲,东与本县店子镇、槐树林特场相连,南与陕西省旬阳县相接,西与湖北口回族乡相依,北与陕西省山阳县相邻,素有"楚之门户、秦之咽喉"之称,历代是
关防
关防的词语属性 拼音gun fng拼音字母guan fang拼音首字母gf 关防的词语解释关防[ gun fng ] 1.防止泄露机密。 2.旧时政府 机关或部队用的印信,多为长方形。 3.旧指驻兵防守的要塞,也指防守,防备。 关防的详细含义 守关防边。三国魏曹植《文帝诔》:“思恩荣以横奔兮,阂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