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八旗
八旗兵
清代驻防京师和各战略要地的军队。清太祖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后改牛录章京, 即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后改甲喇章京,即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即都统), 每一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梅勒章京,即副都统),领兵七千五百人, 为一旗。在明万
八旗副都统
武官名。清置,初称梅勒额真,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定梅勒额真的汉文名为副都统,为八旗都统衙门的副长官。参见“梅勒额真”。
八旗禁旅
清代驻防京师的八旗兵。包括亲军营(属侍卫处),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三旗包衣骁骑、护军、前锋诸营(属内务府),火器营,健锐营,神机营等。
八旗都统衙门
官署名。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每旗下辖五参领,每参领辖五佐领。凡满族成员均分隶于各佐领,平时生产,
八旗俸饷处
官署名。又称俸饷处。清朝户部所属办事机构。乾隆十三年(1748)置,设郎中领其事,下设员外郎、主事等官。以上均无定员,为满官缺,由本部堂官酌派。唯有经承八人(每旗一人)为定制。掌放八旗官兵俸饷及赏恤,管理八旗户籍档案。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清代户部内部机构。乾隆十
八旗官缺
清朝官缺之一种,即八旗中额设之职官。分为公中缺、翼缺、旗缺、佐领下缺四种。
八旗都统
见“都统”①。官名。为旗的长官。满族,蒙古、汉军每旗一人,为一品官,副都统每旗二人,为正二品官。掌管旗的户籍和军政。旗是满族民籍和军队相结合的编制。初为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入关后又增加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都统是汉
八旗官学
学校名。清朝八旗子弟进学之处。顺治元年(1644)置。初定每旗一所。康熙五十年(1711)改为每二旗一所,雍正六年(1728)复旧。每所设助教三人,满洲二人,蒙古一人; 教习七人,满洲一人,蒙古二人,汉四人; 额外二人,汉员。分教满语、骑射、汉学等课艺。每所学生满洲六十名,蒙古
八旗氏族通谱馆
清代内阁所属特开的修书馆。见“内阁修书各馆”。
八旗制度
清朝皇室为满族,满族分为八旗。旗,既是军事编制,又是户籍编制,还兼有民政和生产的职能。入关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把满族分为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后来又增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共八旗。旗是汉语名称,满语称“固山”。每旗下
圆明园八旗护军营营总
官名。又称“圆明园营总”,圆明园八旗护军营统兵长官。雍正二年 (1724) 设,额设八人,每旗一人,正三品。掌率营众警夜巡昼。
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总统大臣
简称“圆明园护军营总统大臣”。清朝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之长官。雍正二年 (1724) 初设圆明园护军营,简选王公大臣二人统辖营务。乾隆十六年(1751)定为总统大臣,由王公大臣内特简,无定员。偕掌印总统大臣一道掌该营之政令。
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
即“圆明园护军营”。
八旗觉罗学
官学名。清制,八旗各置觉罗学一所,各设总理学务王公一人,稽察觉罗学京堂官左右翼各四人,副管每学二人;下设满文教习、汉文教习、骑射教习,掌教学生。八旗共有学生三百余人。
八旗
见“八旗制度”。
禁旅八旗
清代驻防京师的八旗兵。有领侍卫府(统辖亲军)、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又有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
驻粤八旗志
书名。清长善、果勒敏、尚昌懋、吉和等主撰。二十五卷。卷首为敕谕,余凡官兵额设、建置志、经政略、职官表、选举表、人物志传、杂记、古迹八目。记自清康熙中废平南王派驻汉军起,中经乾隆二十一年(1756)加驻满兵,满汉各设八旗,迄同光之际一百九十年间建置沿革、制度演变以
荆州驻防八旗志
书名。清希元撰。十七卷。康熙二十年(1681),荆州始定驻防之制。光绪年间,希元任荆州将军时,延聘师儒,分任撰校,据国史家乘有关资料,编为是书。首制诏,余分为建置、风土、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仕宦、人物、列女、艺文等,对八旗制度及其驻防湖北、湖南的沿革,
凤翔八旗屯秦墓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墓葬群。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城南四公里、雍水南岸,与秦都雍城遗址隔水相望。墓地以八旗屯为中心,东至高庄,北至雍水,西至南指挥,南至黄家庄,为陕西已知最大之秦墓群。1976年发掘其中三个区的四十座墓与四座车马坑。墓葬除一座洞室墓外,余均为长方形竖
八旗兵
清代兵制。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设副都统二,领兵七千五百人,为一旗。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设四旗;四十三年,增至八旗。其后佐领之数,增至四百,旗数不变。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分设蒙古八旗,兵一万六千八百四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