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光禄勋主事
官名,汉置。光禄勋属下有南北庐主事、三署郎主事,从诸郎中选高第者担任,主管某方面事务。《后汉书范滂传》:“迁光禄勋主事。”参看“光禄勋”、“主事”条。
光禄郎
官名,即光禄勋属下之郎官。汉武帝改秦官郎中令为光禄勋,掌管宫殿门户。属官有郎、大夫、谒者,郎掌值班守卫宫殿门户,因其属光禄,故称光禄郎。《后汉书周荣传》:“臣窃见光禄郎周兴,孝友之行,著于闺门,清厉之志,闻于州里。”
光禄寺银库
官库名。明清时光禄寺置银库,明制设大使一人。清制有司库二人,库使八人,经承一人,掌管银库出纳并储藏筵席所用金银器皿。
光禄寺黄册房
光禄寺内部机构名。清置,有满汉署正共二人,笔帖式二人(均由堂官在各署司员中酌派),经承二人,每月将四署及银库支销钱物汇造黄册,移送典簿厅,按月奏销。
光禄寺督催所
光禄寺内部机构名。清置,由堂官酌派各署司员管理,无定员。掌催办文书,每半月将已办与未完结情况呈报堂官备查。
光禄寺当月处
光禄寺内部机构名。清置,由各署署正、署丞、笔帖式轮值,无定员。掌收文与监用堂印。
光禄寺典簿厅典簿
官名。明清时光禄寺置典簿厅,明制有典簿二人,录事一人。清制有典簿满、汉各一人,经承一人,掌章奏文移。每年夏季。统计一年中光禄寺出纳银数,汇缮支出酒、盐、米、布等物及库储金银器皿清册奏销。并掌本寺官员俸银、奖惩、考勤等事务。厅下设本房、俸粮科、厨役科,各设经
光禄
1、官名。汉有光禄勋、光禄卿、光禄大夫。秦设郎中令,掌宫殿门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大夫掌议论。大夫又分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东汉沿用西汉官制,也设光禄勋。《后汉书百官二光禄勋》:“光禄勋,卿一
判光禄寿事
官名。北宋前期置,以朝官充任,为光禄寺长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光禄寺复以卿为长官,遂罢。
裴光禄年谱
书名。清徐嘉编。四卷。谱主裴荫森历任工部主事、湖南道员、福建按察使、船政大臣、光禄寺卿等职。是谱据谱主奏议、书牍、杂著等辑成。起道光三年(1823),迄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记仕历和时事为主,其中涉及太平军、捻军、福州船政局及当地吏治民生文字尤有参考价值。《后记
刘光禄遗稿
书名。清刘锡鸿撰。二卷。光绪年间刊行。刘氏曾任光禄大夫,故名。是书所辑奏议、公牍涉及洋务和中外关系文字不少。其中《仿造西洋火车无利多害》等折在当时影响颇大。
吴光禄奏稿
书名。清吴赞成撰。三卷。吴氏曾于光绪年间督办福建船政和台湾防务,故是书所辑奏折关涉此二事者颇具史料价值。有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南京光禄寺
官署名。明迁都北京后,于南京置。设卿一人,少卿一人,典簿一人。所属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置署正一人,署丞一人。隆庆中革少卿,嘉靖中革良酝、掌醢二署署丞。万历中革珍羞署署丞。所掌与北京同。
屠光禄疏稿
书名。清屠仁守撰。此书辑录其疏稿四十篇,所论关涉时政者甚多,但作者思想守旧,疏中多保守论调,如奏请禁开铁路,并代山西巡抚胡聘之草拟奏陈变通书院章程疏,谓西洋格致之学,古已有之,勿须效法。1922年刊印。
管理光禄寺事大臣
官名。清代光禄寺主管官员。乾隆十三年(1748)设,由皇帝特简,无常员。掌总理大内膳羞及祭祀朝会等大典礼预备筵席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
光禄寺则例
书名。清历朝官修。系光禄寺行政法典。清代光禄寺职司宴飨,并供备内廷一应差务、物品、钱粮,清廷甚为重视。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朝《光禄寺则例》编成,凡八门,计八十四卷。嘉庆八年(1803),增添两门,凡十门,计八十三卷;二十年复增两门,凡十二门,计一百零二卷。此即
光禄寺卿
见“光禄卿”。
光禄少卿
官名。北魏始置,为光禄勋副职。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四品上。北齐沿置,为光禄寺副长官,一人。隋炀帝增为二人,从四品。唐因置,高宗、武则天时一度随寺改称司宰少卿、司膳少卿。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不预寺务,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一人,正六品。南宋随寺省。辽改名崇
光禄塞
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汉使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史记匈奴列传》)。即在五原郡长城边塞外,阴山石门水(今内蒙古昆都仑沟)峡谷口,修筑光禄城等军事城障,以控扼汉、匈之间南北重要交通的石门水谷道。城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光禄渠
水渠名。在唐关内道灵州回乐(今宁夏灵武)。本汉代旧渠,唐时复修,于沿渠设置屯田。大历十三年(778),吐蕃马重英部四万骑攻灵州,塞御史、尚书、光禄三渠水口,以扰屯田,为朔方留后常谦光逐出。后李听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复加疏导,引光禄渠水溉塞下屯田千余顷,以省转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