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二等侍卫
官名。清朝侍卫中之第二等,武职正四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顺治元年 (1644) 定制: 每旗五十人,共一百五十人。雍正五年 (1727) 始定,武进士一甲二、三名者得授此职。康熙三十七年 (1698) 增宗室侍卫,雍正七年,定宗室二等侍卫十八
宣镇侍卫屯田万户府
见“宣镇侍卫府”。
宣镇侍卫府
元朝侍卫亲军机构。顺帝后至元三年(1337)正月,立宣镇侍卫屯田万户府于宁夏。四月,改为宣镇侍卫府。秩正三品。置都指挥使、副使等职。
前锋侍卫
官名。清朝前锋营之职官。顺治元年(1644)定前锋营编制时称“噶布什贤侍卫”,十七年定汉名为前锋侍卫。位于前锋参领之下。共八人,左、右翼各四人。初制正五品,乾隆元年 (1736) 升正四品。掌分辖营众,以备扈从宿卫。康熙 (1662—1722) 时定员缺,于云骑尉、三等侍卫、护卫、
差委侍卫章京
官名。简称差委。清朝神机营总理营务处之职官。额设七十四人,位学习翼长之后。掌管马步全队操练事务。
署侍卫班领
官名。清朝侍卫处职官,次于侍卫班领。顺治元年(1644)设,定员二十四人,由侍卫中遴选。掌领侍卫之事。
奏蒙古事侍卫
官名。清朝外奏事处之职官。设于顺治(1644—1661)初,奏事处成立后,改隶奏事处。共六人,以乾清门或大门侍卫兼充,均为熟谙蒙古语人员。掌奏外藩王公呈奏事件。
宗室侍卫什长
官名。清朝侍卫处之职官,顺治元年(1644)设,由宗室侍卫中遴选。初无定员,乾隆三十六年(1771)定员九人。掌理宗室侍卫事务。
宗室侍卫
官名。清朝侍卫中之一种。康熙三十七年(1698)设。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初无定额,雍正七年(1729)定员九十人,一等九人,每旗三人; 二等十八人,每旗六人; 三等六十三人,每旗二十一人。品秩、职掌同一、二、三等侍卫。详“侍卫”。武官名。清置,由宗室子弟才武出众
三等侍卫
官名。清朝侍卫中之第三等。武职正五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顺治元年 (1644) 定制: 每旗九十人,共二百七十人。雍正五年 (1727) 始定,武进士二甲得选授十人充任。康熙三十七年 (1698),增宗室侍卫,雍正七年,定三等六十三人,每旗二
侍卫亲军步军都虞侯
武官名。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豹尾班侍卫
官名。清代侍卫处中掌皇帝出入导从之侍卫。于直班侍卫内派充。分执豹尾枪十人、佩刀十人、佩弓矢十人。随后扈大臣、前引大臣持前导扈从列侍之事。
侍卫
官名。(1)辽代侍卫司设有侍卫官,负责侍卫皇帝。清代为负责宫廷宿卫及扈从皇帝的官员。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才武出众者充任。而由下五旗或汉人中挑选者,则入上三旗“行走”。以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共分四等。顺治元年(1644),定各等员额:一等侍卫六十人,每旗各二十人,正三品;二
一等侍卫
官名。清代侍卫中之第一等。武职正二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顺治元年(1644)定制:每旗二十人,共六十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增宗室侍卫,雍正五年(1727)始定武进士一甲一名得授此职。雍正七年定一等侍卫九人,每旗三人。
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
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
见“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侍卫军的指挥机构之一。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时为屯田府。大德十一年(1307)增其军数,立大同等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后一度移属徽政院,并改为中都威卫使司。至治元年(1321)始改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置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佥事各二员。下
御前侍卫
清代侍卫之一种。即靠近皇帝,常日直班内廷之侍卫。由侍卫内特简,无定员。
锦衣卫侍卫将军
明侍卫军之一。初名天武将军,后改称大汉将军。隶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凡一千五百名,自为一军,称将军营。选民间身长五尺三寸以上,力胜三百五十斤,无恶疾过犯,不系正军及犯极刑之家子弟充任。有功试补千、百户。
乾清门侍卫
官名。清代侍卫之一种。即掌翊卫近御,常值班于内廷,皇帝出巡时扈从值班,次于御前侍卫。于侍卫内特简,无定员。归御前大臣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