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护菀使者
官名。西汉置。《汉书谷永传》:“音犹不平,荐永为护菀使者。”官名,西汉置,掌护菀。《汉书谷永传》:“音犹不平,荐永为护菀使者。”菀,通苑。
北军使者护军
官名,西汉置,掌北军。《汉书田叔列传》:“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
监军使者
临时差遣监督军务的使职。西汉置。《汉书刘屈氂传》:“太子召监北军使者任安发北军兵,安受节闭军门,不肯应太子。”东汉亦或置。灵帝时刘焉、刘璋皆以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三国吴亦置。官名,简称监军,也称监军事。汉武帝始置监军使者,东汉沿置,掌监军中违法作奸者。《后汉
监北军使者
官名。西汉置。皇帝派遣监领北军之使者。《汉书刘屈氂传》:“太子召监北军使者任安发北军兵。”官名。西汉置,掌监北军。《汉书刘屈氂传》记任安曾任此职。
护都水使者
官名,即河堤谒者,汉成帝置,掌治河流水道,水利灌溉,保护堤防等。阚骃《十三州志》:“成帝时,以校尉王延世为河堤谒者,秩千石,或名其官为护都水使者。”参看《汉书成帝纪》。
护苑使者
官名,汉置,掌苑牧。马援三兄员曾任此职。《后汉书马援传》:“(援)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注:“是时员为护苑使者。”
部使者
宋朝监司俗称。
四方馆使者
官名合称。隋炀帝时胪鸿寺置,分掌东、南、西、北四方诸国及互市等事,各一人。每使者署,典护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及副、参军各一人。后量事繁简,临时损益。
四方使者
官名合称。即隋炀帝大业(605—617)初所置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方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及互市事; 每使者皆置署。
四方使者署
官署名合称。隋炀帝大业(605—617)初置,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方使者署,掌四方方国及互市事,各置使者一人及典护、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监副、参军各一人; 录事主纲纪,叙职掌其贵贱立功合叙者,叙仪掌小大次序,监府掌其贡献财货,监置掌安置其驼马
典劝使者
官名。十六国后赵石勒置。职掌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位在劝课大夫之下。见《晋书石勒载记下》。
使者
奉命出使之人。《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止使者而盟于河,托于木门,不乡卫国而坐。”官名,即使臣,掌奉诏去办理某事,事毕即罢。《后汉书孝献帝纪》:“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壬申,使使者以璧币祀华山。”
行宫使者
官名。朝辽置,掌送发皇帝书信等事。
门卫使者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监定安公、定安太后第馆。汉平帝子刘婴时,王莽篡位后称刘婴为定安公,以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以故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改光明宫为定安馆,使定安太后居之,置门卫使者监视,以防有变。《汉书王莽传中》:“改光明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以故大鸿
外都水使者
官名。宋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置,掌外都水监事。后废。哲宗元祐四年(1089)复置。官名。宋置,见“都水外监”。
大使者
官名,汉时夫余国置,掌出使,唯君命所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夫余)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
监国使者
官名。三国魏所遣监伺诸王侯国的使者。常以谒者为之。《三国志陈思王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官名,三国魏置。曹丕即位,对各王极不放心,于是
美俗使者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宣美风化。《汉书何并传》:“王莽遣使征诩……诩至,拜为美俗使者。”注:“文颖曰:宣美风化使者。”
司津使者
官名。见“司津监”。
绣衣使者
官名。即“绣衣直指”见“绣衣直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