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伊犁
伊犁参赞大臣
官名。清置,见“伊犁将军”。
伊犁将军
官名。全称“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清朝新疆驻防八旗之最高长官。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驻伊犁。总掌驻防八旗、绿营及地方各民族事务,综制文武,兼辖军民,天山南北两路皆听节制。其衙门设司官五人,笔帖式四人。分置印房、粮饷处、驼马处等办事机构。所辖有参赞大臣一人(光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简称伊犁将军。官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境)。辖新疆全境。节制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伊犁参赞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总统各地驻防、换防绿旗诸营官兵;兼理外藩交涉。同治十年(1871)至光绪八年(1882)沙俄侵占伊犁期间,暂驻塔城
伊犁
①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以后至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以前伊犁将军的辖区。其时将军驻惠远城,统辖天山南北路各驻防城,即当时的新疆全境。②指清乾隆二十七年以后伊犁将军和参赞大臣的直辖区,相当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流域和拜卡达姆以东的塔拉斯河
伊犁将军马广奏议
书名。又称《马广奏议》。清伊犁将军、汉军正黄旗人马亮与伊犁副都统、蒙古正蓝旗人广福会衔之奏议。起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讫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按年分为五卷。抄本。初叙新疆建省后将军所辖伊犁地方之营务、边防、兵屯、牧政、粮饷、学政及对俄交涉等事务,反映伊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
书名。清罗惇曧撰。叙光绪四年(1878)至七年间,中国为索还同治十年(1871)沙俄趁浩罕头目阿古柏侵占天山南路之机强占中国领土伊犁的交涉过程。所记崇厚因沙俄胁迫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以及曾纪泽为修订崇约衔命赴俄谈判等事,可供研究近代中俄关系史参考。
伊犁府
清光绪十四年(1888)置。治绥定(今新疆霍城县驻地水定镇)。辖境约当今新疆伊犁地区。属新疆省。1913年废。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俄国逼迫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清咸丰元年(1851)七月,伊犁将军奕山、参赞大臣布彦泰与俄国代表科瓦列夫斯基在伊犁签订。凡十七条。主要内容为:准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设置领事;领事享有裁判权;俄商得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设置贸易圈,并享有免税贸易权。此为俄国取得
中俄伊犁界约
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界约,系《中俄伊犁条约》的子约之一。光绪八年九月十八日(1882.10.29),由清哈密帮办大臣长顺与沙俄七河省省长弗里德(.)签于伊犁。凡三条。规定了伊犁地区自那林哈勒噶山口起至喀尔达坂的中俄边界,其间设界牌三十三处。由此,沙俄不但割占了霍尔果斯河
中俄伊犁条约
亦称《中俄改订条约》。清政府拒绝《里瓦几亚条约》后,沙俄强迫清政府改定的不平等条约。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五日(1881.2.24),由清方代表曾纪泽与俄方代表格尔斯(..)、布策(..)签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凡二十一条,另附专条一,并随签《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此约与《里瓦几
伊犁总统事略
书名。(1)即《西陲总统事略》。(2)《钦定新疆识略》的原名。
伊犁参赞大臣
官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境)。佐伊犁将军办理伊犁军政事务。不常简放。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裁撤。
伊犁白话报
杂志名。清宣统二年(1910)初春在新疆伊犁(今霍城)创刊。月刊。同盟会言论机关报。冯特民、冯大树、李辅黄、郝可权等主编。鼓吹反帝爱国,维护民族统一。用汉文(铅印)及满、蒙、维吾尔文(油印)印行。
伊犁义和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天津义和团贾永随同难民到新疆伊犁,在惠远(今霍城县南)城西乌哈里克河西大庄子地方发展义和团组织,教练拳棒,有青壮年及幼童参加。旋被伊犁将军长庚饬当地官弁搜拿。贾永闻风脱逃,余人被捕。
伊犁条约
即“中俄伊犁条约”。
伊犁起义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北陆军四队调赴伊犁时,老日知会员冯特民等乘机出关,密图西北革命运动。武昌和迪化(今乌鲁木齐)起义后,冯特民等于1912年1月7日起义,汉、维吾尔等族群众和哥老会众纷纷参加。次日杀伊犁将军志锐,10日组成临时都督府,前伊犁将军广福(蒙古族)任都督,
伊犁将军
即“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伊犁交涉
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部大片领土后,又乘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机,于清同治十年(1871)五月初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清政府向沙俄索还,沙俄许诺俟中国克复乌鲁木齐等城后即予交还。及至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平定阿古柏,沙俄却拒不交还伊犁
伊犁九城
即塔勒奇、绥定、惠远、惠宁、宁远、广仁、熙春、瞻德、拱宸等九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至四十五年间筑,均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的伊宁市和伊宁、霍城县境内。其中惠远、惠宁二城为满营驻所,伊犁将军驻惠远城;绥定、塔勒奇、广仁、熙春、瞻德、拱宸六城为绿营驻所,总兵驻绥
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
清碑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平定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之乱,高宗亲撰碑文以示纪念。二十七年镌碑,一与《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同立于伊犁宁远城(今新疆伊宁)东山岗上,已毁;另一立于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内,今尚存。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