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京畿都漕运使
官名。明设此官,掌京畿漕运事务。明初,太祖置京畿都漕运司,设漕运使,正四品;还有知事、提控案牍、监运等官。见《明史职官二总督漕运……》,参看“漕台”条。
京畿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统领京畿军兵。《魏书出帝平阳王纪》: “帝幸华林都亭,集京畿都督及军士三千余人,慰勉之。”
京畿南面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北齐书慕容俨传》: “孝昌(525—528)中,尔朱荣入洛,授俨京畿南面都督。”
京畿府
京畿大都督官府简称。
京畿都漕运使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78)改原行省漕运司而置,隶户部。二十四年,分立内外两运司,领在京诸仓出纳粮斛及新运粮提举司站车运粮公事。为正三品衙门,设运使二人,下设同知、副使、判官各二人。领新运粮提举司、京师二十二仓、通惠河运粮千户所等。明初沿置,设漕运使,正
京畿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东魏、北齐置。统领京畿军士,为京都最高军事长官。东魏迁都邺城后,权势尤甚,孝静帝时,罢六州大都督,其事务由京畿府管辖。北齐时多任用宗室诸王。在宫廷政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演、高湛杀废帝的辅政大臣杨愔等,高俨杀后主宠臣和士开,都是依靠此职所
京畿都漕运司
官署名,明初设此官署,掌京畿漕运事务。其官有漕运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牍,从九品;属官监运,正九品。见《明史职官二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一员》。参看“漕台”条。
提点京畿刑狱
官名。北宋置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掌畿内县镇刑狱、盗贼、场务、河渠之事。南宋改称提点京畿刑狱。参看《宋史职官七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
京畿
天子建都之地称京畿。即首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管辖地区。政区名。京指京城,畿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汉代的“三辅”、唐代的“四辅”,合指京城及其附近地方。《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曩者汉祚中微,网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
京畿警备司令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见“京畿卫戍司令部”。
京畿卫戍总司令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京畿卫戍总司令部的主官,见“京畿卫戍总司令部”。
京畿警卫总司令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十月二十八日,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回师北京,派鹿锺麟为京畿警卫总司令。十一月三日,由摄政内阁任命;次日裁撤原设的京畿卫戍总司令。次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布《京畿警卫总司令部暂行条例》,规定总司令直属临时执政, 暂辖二混成
京畿卫戍总司令部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八月十八日对德宣战时设置京畿警备司令维持京师治安,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裁撤,改设京畿卫戍总司令。依照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公布的《京畿卫戍总司令部组织令》规定, 总司令直属大总统,其主要职掌有四:一是警卫京畿地方,二是灾害救
京畿统辖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设置,似为京畿统管的别名或改名。见“统管”。
京畿统管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设置,见“统管”。
京畿都漕运使司
官署名。元代置,属户部。掌漕运之事。世祖中统二年(1261),初立军储所,寻改漕运所。至元元年(1264)立漕运司,十二年改都漕运司,十五年罢漕运司,以其事隶行省。十九年改京畿都漕运使司。二十四年,分立内外两运司,京畿都漕运司只领在京诸仓出纳粮斛,及新运粮提举司站车运
京畿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东魏、北齐置。统领京畿军士,为京都最高军事长官。东魏迁都邺城后,权势尤甚,孝静帝时,罢六州大都督,其事务由京畿府管辖。北齐时多任用宗室诸王。在宫廷政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演、高湛杀废帝的辅政大臣杨愔等,高俨杀后主宠臣和士开,都是依靠此职所
京畿营田
清雍正三年(1725)冬,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奉命勘察直隶水道。次年,置营田水利府,下设京东、京西、京南、天津四个营田局,兴修水利和稻田。朱轼提出营田捐赎事例,借用官员、平民财力营造水田。世宗命招募江浙老农到直隶教种水稻。高宗即位,撤销营田机构,交所在地方官管
京畿路
北宋皇祐五年(1053)以开封府及京东路之曹州,京西路之陈、许、郑、滑四州置。至和二年(1055)罢。崇宁四年(1105)复置。治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辖境屡有变更,大观四年至政和三年(1110—1113)及宣和二年(1120)后,只辖开封一府,相当今河南原阳县、鄢陵县以东,延津县
京畿
①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区。隋虞世基《出塞》诗:“鼓吹入京畿。”唐时在长安附近地区置京畿道。②唐方镇名。至德元载(756)置京畿节度使,治京兆府(治今陕西西安市),领京兆府及金、商二州。宝应元年(762)废。广德二年(764)复置为京畿观察使。建中四年(783)改为京畿渭南节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