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五营
五营
军事编制。明末李自成农民军置中、左、右、前、后五营,以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等统之,凡二十二将。中营又称“标营”。标营统马步兵一百队,左、右、前、后四营共一百三十余队。每队马兵五十,孩儿兵三十或四十有差。步兵每队一百或五十有差。总计马步兵六万,
巡捕五营副将
官名。清代步军统领下辖巡捕五营(中东西左右五营),设副将一人,位在统领下、参将上。见《清史稿职官四步军营》。
五营督
官名。三国吴置。统五营营兵,负责侍卫皇帝。《三国志孙和传》:“(孙)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官名,三国时吴置,掌领五营之兵,护卫皇帝。《三国志吴书孙和传》:“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固谏不止。”
五营校督
官名。三国魏置。《三国志毋丘俭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太和(227—233)中,(文钦)为五营校督,出为牙门将。”一说五营即北军中候所监北军五营。官名,三国魏置,掌统五营兵。《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注:“
五营弩师
官名,汉置,掌教弩射。五营,指长水、步兵、射声、屯骑、越骑五营,其营长官称校尉。弩师,教官,掌教射技。《后汉书孝顺帝纪》:“调(选)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官名。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清朝步军统领衙门之最高长官。额设一人。初设时名“步军统领”,专管八旗步兵,秩正二品。康熙十三年 (1674) 兼提督九门事务。三十年兼管巡捕三营 (南、北、中) 事务,名“提督九门巡捕三营统领”。乾隆四十六年 (1781) 增巡捕营为
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
武官名。清置,为步军统领衙门的主官。见“步军统领衙门”。
巡捕五营
清代步军统领所属的绿营兵。
五营校尉
魏晋南北朝沿置东汉的北军五校尉, 合称五营校尉。《晋书职官志》:“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是为五校、并汉官池。魏晋逮于江左,狱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北魏与北齐亦有五营校尉之设,见《魏书官氏志》与《隋书百官志中》。
北军五营
东汉时北军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等组成。
左革五营
即“革左五营”。
五营督
官名。三国吴置。统五营营兵,负责侍卫皇帝。
五营校督
官名。三国魏置。《三国志毋丘俭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太和中,(文钦)为五营校督,出为牙门将。”一说五营即北军中候所监之北军五营。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官名。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清代步军统领衙门最高长官。额设一人。初名步军统领,专管八旗步兵,秩正二品。康熙十三年(1674)兼提督九门事务。三十年,兼管巡捕三营(南、北、中)事务,名提督九门巡捕三营统领。乾隆四十六年(1781),增巡捕营为五营(南、北、中、左、右
革左五营
亦称左革五营。通常指明末农民起义军士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争世王刘希尧、治世王蔺养成之联军。
五营
①即“五校③”。②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军营编制。分中、左、右、前、后五营、以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等统领,凡二十二将。以中营为主,又称“标营”。标营一百队,左、右、前、后四营一百三十余队。每队马兵五十,孩儿兵三十或四十有差。步兵每队一百或五十有差。
五营乡
五营乡的词语属性 拼音w yng xing拼音字母wu ying xiang拼音首字母wyx 五营乡的百科含义 五营乡地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部,清水河中下游,距秦安县城45公里,是距今8000年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所在地。全乡区域总面积90.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650亩,辖31个村委会,96个
五营
五营的词语属性 拼音w yng拼音字母wu ying拼音首字母wy 五营的词语解释五营[ w yng ] 1.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后汉书顺帝纪》:“调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 李贤 注:“五营,五校也。谓长水、步兵、射声、屯骑、越骑等五校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