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五代
补五代史艺文志
书名。清顾櫰三撰。一卷。《五代史》无艺文志,顾氏据五代时人著作,广为搜辑,仿经史子集例分类条列,以补其不备。是书对著作撰述原委间作考订外,对吴任臣《十国春秋》亦有纠误。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五代新记
书名。一作《五代新说》。唐张洵古(一作询古、绚古)撰。二卷。记梁、陈、北齐、北周、隋君臣杂事,共三十门。已佚。
五代新史
即“新五代史”。
五代春秋
书名。北宋尹洙撰。二卷。编年体。记载五代历朝政权兴亡大事,起后梁开平元年(907),终后周显德七年(960)。刻意模拟春秋笔法,于史实记叙较为简略。但编次尚属得体,可备一家之言。有《丛书集成》本等,亦收于作者《河南集》中。
五代史略
书名。北宋胡旦撰。四十三卷。旦以薛居正《五代史》褒贬失实,撰为此书。天圣五年(1027)献上。已佚。
五代通录
书名。北宋范质撰。六十五卷。质以《五代实录》凡三百六十卷,文繁事杂,不便循览,乃删取其要,以成此书。记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共五十三年的历史。其中后梁末帝无实录,自乾化二年(912)至梁亡十二年间,简牍散佚,乃采当时制敕碑碣以补其阙。乾德五年(967
五代会要
书名。北宋王溥撰。三十卷。书成于乾德元年(963,一说建隆二年)。溥为五代后汉进士,后周宰相,谙熟五代典章故实。因据五代历朝实录,参考旧史,搜集旧闻,著成此编。体例略同于《唐会要》。分二百七十三目,记五代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少数民族历史。凡连类相及而未宜列
五代史记
即“新五代史”。
五代史补
书名。北宋陶岳撰。五卷。书成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补叙薛居正《旧五代史》所载史事阙略,凡一百零七条。今本一百零四条,计后梁二十一条,后唐、后晋、后汉各二十条,后周二十三条。记载多确切可据,首尾详备。《新唐书》、《资治通鉴》多从中取资。清辑本《旧五代史》已将
五代史志
书名。亦称《隋书十志》。三十卷。计《礼仪志》七卷,《音乐志》三卷,《律历志》三卷,《天文志》三卷,《五行志》二卷,《食货志》一卷,《刑法志》一卷,《百官志》三卷,《地理志》三卷,《经籍志》四卷。唐贞观十年(636),魏征监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书成,均
五代十国
五代指唐亡后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起自开平元年(907),朱温灭唐建后梁,终于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取代后周建北宋,历时五十四年。十国指同时在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的吴、南唐、吴越、闽、南汉、楚、荆南(南平)、前蜀、后蜀、北汉等
旧五代史考异
书名。清邵晋涵撰。二卷。《旧五代史》久佚,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并参以他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编成。在辑佚、校订过程中,对该书原文进行考订。
旧五代史
书名。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一百五十卷。后世为区别于欧阳修所撰的《五代史记》,加“旧”字。记载后梁至后周五十三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开宝六年(973)四月始修,七年闰十月书成。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
新五代史补注
书名。亦称《五代史记补注》。清彭元瑞、刘凤诰撰。七十四卷。仿裴松之《三国志注》体例,为欧阳修《新五代史》作注。篇帙皆仍欧史及徐无党注之旧,采用《旧五代史》、《五代会要》为正注,全部收录;余所网罗以宋为限,搜集《资治通鉴》、《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册
五代纪
书名。北宋孙冲撰。七十七卷。记五代史事。景祐三年(1036)七月献上。已佚。
五代史
即“旧五代史”。
五代帝王论
书名。唐于休烈撰。已佚。
五代史阙文
书名。北宋王禹偁撰。一卷。书成于真宗初年。补叙薛居正《旧五代史》记事避嫌漏略共十七事。包括后梁三事,后唐七事,后晋一事,后汉二事,后周四事。皆辨正精严,足补史阙。欧阳修《新五代史》多用其说。有汲古阁本等。
五代史志疑
书名。清杨陆荣撰。四卷。成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刻意仿《春秋》书法,事实多有舛漏。吴缜作《五代史纂误》,书久佚,陆荣尚未得见,遂就欧史本书,互相校勘,析疑摘谬,有吴氏所未纠,及后来吴兰庭《五代史纂误补》所未及。
五代史记注
书名。北宋徐无党撰。七十四卷。欧阳修著《五代史记》,意存褒贬,无党尝从受业,得其指授,为之作注。于书法义例,多所阐明。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