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之年
《天夺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上天褫夺其年寿。谓不能享其天年。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引清 顾贞观《〈栩园词弃稿〉序》:“欲尽招海内词人,毕出其奇,远方骎骎,渐有应者,而天夺之年,未几,辄风流云散。”偏正 上苍夺走他的年寿。指人未能享尽天年。清顾贞观《〈栩园词弃稿〉序》:“欲尽招海内词
《天假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寿。谓能享其天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清 方苞《蜀汉后主论》:“夫孔明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马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偏正 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岁。指人享尽天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从心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从心:从心所欲。随心所欲的年龄。指代七十岁。语本《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桑榆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比喻晚年。语本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见“桑榆晚景”。清顾炎武《答汪苕文书》:“弟方纂录易解,程朱各自为书,以正大全之谬。而~,未卜能成与否。”
《弱冠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语本《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吴脩龄(乔)论七子云:‘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勃)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偏正 冠,古代的一种礼仪,
《蘧大夫知非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蘧瑗知非”。指五十岁。清 胡介《复龚中丞定山书》:“介与定山去蘧大夫知非之年,止三四岁矣,亦当思一闲着,求一退步。”
《舞象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谓成童之年。 唐邢《序》: “臣舞象之年,鼓箧鳣序,渔猎坟典,遍习 《周易》,研究耽玩,无舍寸阴。” 参见:○舞象
《当立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而立岁”。指三十岁。《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汝将及当立之年,犹未纳室。”偏正 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警世通言》卷29:“今汝将及~,犹未纳室。”※当,不读作dng。△常用于年岁方面。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来历意思解释
年:年岁。 父母的年纪,子女不可不知道。 表示子女一方面为父母年纪大了还健在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年纪越大越接近死亡而担忧。语出《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明.谭元春《求母氏五十文说》:“或曰:‘五十,寿乎?’曰: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即使死去,仍然如同活着时一样。 表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无所遗憾。 旧时多用作感恩戴德之语。语出《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晋.庾亮《让中书令表》:“愿陛下垂天地之鉴,察臣之愚,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宋书.谢
《知命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知命”。指五十岁。晋 潘岳《闲居赋》:“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唐 白行简《李娃传》:“〔荥阳公〕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偏正 50岁。语本《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唐白行简《李娃传》:“(荥阳公) ~,有一子,始弱冠矣。”△多用于
《总角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总角”。指年少之时。王闿运《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角之年,研精六艺。”
《千箱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千仓万箱”。指粮食丰收之年。唐 欧阳詹《送王式东游序》:“何述万乘之都,千箱之年,有故人而适远,无卮酒以叙别,男儿卮酒之不致,亦何论他日之浮沉哉!”
《迟暮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迟暮:黄昏,比喻人的晚年。指晚年。《清朝野史大观.卷九.两大文章》:“痛思臣母迟暮之年,不幸身婴残疾。”偏正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清朝野史大观两大文章》:“痛思臣母~,不幸身婴残疾。”△用于描写人到了老年。也作“垂暮之年”。
《终贾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终军弃
《贰膳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贰膳”。借指七十岁。唐 权德舆《祭故贾魏公文》:“穷琱戈、金铉之宠,可以言贵;过悬车、贰膳之年,可以言寿。”
《风烛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聚沙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借指儿童时代。唐于志宁《大唐西域记序》: “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妙法莲花经方便品》: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佛经上说,儿童喜欢玩耍,聚沙堆成佛塔,后都成为佛道。偏正 儿童喜欢玩泥沙时期,表示天真幼稚的孩童年代。语本《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
《抓梨觅枣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推梨让枣”。借指幼年。吴绮缘《反聊斋.林下美人》:“恐霞或因贫失学,特招来与己女柳华共学,同以抓梨觅枣之年,来作问字执经之伴。”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