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之年
《圣人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邢昺疏:“此章孔子言其学《易》年也。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后因以“圣人之年”指五十岁,或谓四十七岁之时。宋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八:“〔陆希声尝著《易传》十卷〕且云:今年四
《悬车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亦作“悬车之岁”。悬车:把车子挂起不用。比喻居家辞官。古人以悬车之年,借指致仕的年龄,古时一般为七十岁。典出晋刘毅之事迹。刘毅(?-285年),字仲雄,东莱掖(今山东掖县)人。晋武帝司马炎时,为尚书郎、散骑常侍。帝以其忠謇正直,使掌谏官,迁太仆。咸宁初转司隶校尉
《知命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知命”。指五十岁。晋 潘岳《闲居赋》:“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唐 白行简《李娃传》:“〔荥阳公〕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偏正 50岁。语本《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唐白行简《李娃传》:“(荥阳公) ~,有一子,始弱冠矣。”△多用于
《悬车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亦作“悬车之岁”。悬车:把车子挂起不用。比喻居家辞官。古人以悬车之年,借指致仕的年龄,古时一般为七十岁。典出晋刘毅之事迹。刘毅(?-285年),字仲雄,东莱掖(今山东掖县)人。晋武帝司马炎时,为尚书郎、散骑常侍。帝以其忠謇正直,使掌谏官,迁太仆。咸宁初转司隶校尉
《天夺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上天褫夺其年寿。谓不能享其天年。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引清 顾贞观《〈栩园词弃稿〉序》:“欲尽招海内词人,毕出其奇,远方骎骎,渐有应者,而天夺之年,未几,辄风流云散。”偏正 上苍夺走他的年寿。指人未能享尽天年。清顾贞观《〈栩园词弃稿〉序》:“欲尽招海内词
《天假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寿。谓能享其天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清 方苞《蜀汉后主论》:“夫孔明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马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偏正 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岁。指人享尽天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即使死去,仍然如同活着时一样。 表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无所遗憾。 旧时多用作感恩戴德之语。语出《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晋.庾亮《让中书令表》:“愿陛下垂天地之鉴,察臣之愚,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宋书.谢
《圣人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邢昺疏:“此章孔子言其学《易》年也。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后因以“圣人之年”指五十岁,或谓四十七岁之时。宋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八:“〔陆希声尝著《易传》十卷〕且云:今年四
《桑榆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比喻晚年。语本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见“桑榆晚景”。清顾炎武《答汪苕文书》:“弟方纂录易解,程朱各自为书,以正大全之谬。而~,未卜能成与否。”
《弱冠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语本《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吴脩龄(乔)论七子云:‘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勃)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偏正 冠,古代的一种礼仪,
《犬马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对尊上谦称自己的年龄。三国魏.曹植《自诫令》:“将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亦作“犬马之齿”。宋.杨万里《答张子仪尚书》:“今兹犬马之齿,七十有六矣。”偏正 对上辈人谦称自己的年龄。三国魏曹植《黄初五年令》:“将以全陛下厚德,究孤~,此难能也
《破瓜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偏正 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时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语本唐罗虬《比红儿诗百首(其二三)》:“明媚何曾让玉环,破瓜年几百花颜。”方荣《古代年龄的代称》:“~则是指十六岁的女子。”△多用于表现年龄方面。→二八年华 ↔耄耋之年
《聚沙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借指儿童时代。唐于志宁《大唐西域记序》: “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妙法莲花经方便品》: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佛经上说,儿童喜欢玩耍,聚沙堆成佛塔,后都成为佛道。偏正 儿童喜欢玩泥沙时期,表示天真幼稚的孩童年代。语本《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
《龟鹤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偏正 比喻人之长寿。晋郭璞《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褒义。用于描写长寿。→龟年鹤寿龟鹤遐寿
《风烛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耳顺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指到了六十岁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了。后以耳顺之年为六十岁的代称。《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当立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而立岁”。指三十岁。《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汝将及当立之年,犹未纳室。”偏正 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警世通言》卷29:“今汝将及~,犹未纳室。”※当,不读作dng。△常用于年岁方面。
《从心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从心:从心所欲。随心所欲的年龄。指代七十岁。语本《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迟暮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迟暮:黄昏,比喻人的晚年。指晚年。《清朝野史大观.卷九.两大文章》:“痛思臣母迟暮之年,不幸身婴残疾。”偏正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清朝野史大观两大文章》:“痛思臣母~,不幸身婴残疾。”△用于描写人到了老年。也作“垂暮之年”。
《摽梅之年》来历意思解释
摽梅:梅子从树上坠落。《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后因以“摽梅之年”借称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过摽梅之年,而不为之择配偶,郁而横决,罪岂独在此婢乎?”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