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中部
中部
官署名。北魏置。《魏书恩幸传》: “(王袭)年十四,以父任擢为中散,仍总中部。”设中部令、中部大夫、中部给事中等官。一说即“殿中曹”之异称。
河南中部掾
官名。东汉置,属河南尹,掌监察属县。西晋亦置。官名,东汉置,属河南尹,掌监察属县。
中部督
官名。三国蜀置,掌宿卫禁军。《三国志向朗传》: (后主)建兴元年(223),(向宠)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官名,三国蜀置,掌宿卫禁军。《三国志蜀书向朗传》:“(向宠)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中部督邮
官名。汉朝督邮为郡府属吏,职司监察诸县,地位重要。督邮分部设置,故其职名又冠于中、东、西、南、北之称。十六国北凉亦置,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丹哈拉和卓第九六号墓出土《中部督邮残文书》。官名,汉置,掌监督所属的县。汉代郡国置督邮,督邮分东西南北中五部,各监
中部给事中
官名。北魏置。为内廷派驻中部监察政务的官员。《魏书阉官传》:“(苻承祖)因事为阉人,为文明太后所宠,自御厩令迁中部给事中,散骑常侍,辅国将军。”
中部都尉
官名。三国魏末置,西晋沿之。为匈奴中部长官,由“中部帅”改名,一说西晋武帝太康(280—289)中改置。统六千余落,居大陵县。见《晋书 北狄传》、《刘元海载记》。参见“五部都尉”。官名。三国时,曹操把入居塞内的南匈奴人分为五部,各部置帅。西晋武帝泰康年间改帅为都尉
中部令
官名。北魏置。《魏书 裴骏传》: “高祖嘉之,征(张掖子都大将裴修)为中部令。”
中部仓丞
官名。南朝梁司农卿所属中部仓长官。
中部帅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三国魏沿之。时将入居塞内的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各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魏末改“中部都尉”。一说西晋武帝太康(280—289)中改。匈奴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当时南匈奴归附汉朝,汉朝把入塞的南匈奴
中部大人
官名。北魏置。原为鲜卑拓跋氏部落首领的称号,北魏初建国时,仍沿用此名。见《魏书 庾业延传》、《王建传》。
中部大夫
官名。北魏置。《魏书谷浑传》: “(谷季孙)入为秘书中散,迁中部大夫。”参见“中部”。
中部掾
州吏名。《隋书百官志中》记北齐清都郡所属在督邮之外有中部掾,似为佐助督邮巡察郡境中部诸县之掾。
中部都尉
官名。三国魏末改中部帅置,为南匈奴中部长官,统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一说西晋武帝太康中始改置。
中部大人
官名。晋永嘉二年(308)鲜卑族代公拓跋猗卢统摄三部后始置,统中部,居代郡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北。
中部同盟会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全称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清宣统三年闰六月六日(1911.7.31)在上海成立。举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杨谱笙、潘祖彝为总务干事,设本部于上海,设分会于苏、皖、湘、鄂、川省。宣布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为主义,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
中部帅
官名。东汉建安中曹操分入居塞内的南匈奴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各部立其贵者为帅,掌本部事务,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魏末改称中部都尉。一说西晋武帝太康中改。
中部县
十六国后秦置。治今陕西黄陵县南。西魏大统九年(543)移治杏城(今黄陵县西南),为北华州治。后为鄜州治。隋开皇九年(589)改为内部县。大业三年(607)移治今黄陵县南沮河南岸。唐武德二年(619)复为中部县。为坊州治。元改属鄜州。明成化中移治今黄陵县。1944年改为黄陵县。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即“中部同盟会”。
中部战区
中部战区的词语属性 拼音zhng b zhn q拼音字母zhong bu zhan qu拼音首字母zbzq 中部战区的百科含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是从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出发,根据中国安全环境和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确定的,为正大军区级,归中央军委建制领导。战区作为本战略
中部崛起规划
中部崛起规划的词语属性 拼音zhng b ju q gu hu拼音字母zhong bu jue qi gui hua拼音首字母zbjqgh 中部崛起规划的百科含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促进包括山西(晋)、安徽(皖)、江西(赣)、河南(豫)、湖北(鄂)和湖南(湘)六省在内的中国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