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中郎将
护赤沙中郎将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晋书苻坚载记》:“大鸿胪韩胤领护赤沙中郎将,移鸟丸府于代郡之平城。”
护匈奴中郎将
官名。东汉置,亦作使匈奴中郎将或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单于,参预司法事务,并助南匈奴防御北匈奴的侵扰。员一人,拥节,秩比二千石。设官府,官属不固定,随事而置,主要有副中郎将、副校尉、司马、从事、掾史等。东汉末罢。三国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复置,仍监护南匈奴事
护夷中郎将
官名。北魏置。掌管东部少数民族事务。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三品中,二十三年改为从三品。下设护夷校尉佐之。北齐沿置,从三品官名。晋朝设有此官,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掌护南夷。见《晋书职官志》。
和德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兴平(194—195)、建安(196—220)之际盖州牧刘璋置,以庞羲为之,领兵讨张鲁。见《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左中郎将
官名。西汉置,隶光禄勋。居宫禁中,与五官、右中郎将分领中郎,更直宿卫,协助光禄勋考核管理郎官谒者从官。秩比二千石。一说专掌谒者。多由外戚及亲近之臣充任。东汉领左署中郎、侍郎、郎中,职掌训练、管理、考核后备官员,出居外朝。三国沿置。魏、西晋初不设五官、左、右
武卫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掌统率亲军护卫。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改名“武卫将军”。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掌统亲军护卫。《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后数日(与马超)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文帝践阼,进封万
北中郎将
官名。东汉末年所置四中郎将之一,帅师征伐,时以卢植任之。魏晋南北朝沿置,地位重要,多有较固定的辖区和治所。西晋时多镇邺,东晋及南朝常兼徐、兖等州刺史,或持节,都督徐、兖、幽、并等州军事,银印青绶。南朝宋、齐多以宗室任之。梁时或置或罢。东魏静帝天平元年 (534
副中郎将
官名。《汉书 苏建传附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时武为中郎将,副中郎将当为其副贰。官名,汉置,掌领兵征伐或奉命出使。《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威寇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初孙权置,《三国志孙韶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孙河) 从 (孙) 权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吴书孙韶传》:“孙韶字公礼,伯父河。”注:“《吴书》曰:(河)少从(孙)坚征
威武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中孙权置,领兵。贺齐自平东校尉迁此。见《三国志贺齐传》。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吴书贺齐传》:“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
征虏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初孙策置,领兵。《三国志吕范传》: “(范)又从征祖郎于陵阳,太史慈于勇里,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官名,东汉末年孙策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吴书吕范传》:“策自将讨虎,别遣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
丁灵中郎将
官名。十六国汉置。管理入居中原地区的敕勒族事务。《魏书铁弗刘虎传》: “(刘虎)归附刘聪,聪以虎宗室,拜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灵中郎将。”
行中郎将
代行中郎将之职,掌宿卫宫殿门户。《后汉书孝和帝纪》:“冬十月,遣行中郎将班固报命南单于。”参看“中郎将”条。
征东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兴平(194—195)间益州牧刘漳置。以州帐下司马赵韪为之,率兵征刘表。见《三国志刘二牧传》,《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官名,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置,掌帅军征伐或驻守。《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
虎贲中郎将
官名。主宿卫。《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平帝元始元年(后1)更名期门为虎贲郎,置虎贲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然据《王莽传》,似为元始三年以后事。东汉因之。主虎贲禁兵。光武帝、明帝时常以侍中兼领之,其后多以贵戚充任,或领兵出征。明帝时曾命马廖赴西域击东
赤沙中郎将
官名。西晋置。《晋书 刘聪载记》:“(聪) 入为骁骑别部司马,累迁右部都尉,善于抚接,五部豪右无不归之,河间王颙表为赤沙中郎将。”
护蛮中郎将
官名。晋设此官,掌护南蛮,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见《晋书职官志》。
护越中郎将
官名。晋设此官,驻广州,主护南越。见《晋书职官志》。
护羌中郎将
官名。晋设此官,主护西羌,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见《晋书职官志》。
旅贲中郎将
即“太子旅贲中郎将”。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