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太子亲卫中郎将
官名。即太子左、右卫率府亲府长官。
太子勋卫中郎将
官名。太子左、右卫率府所属勋府长官,统领勋府卫士,侍卫太子。
率善中郎将
官名。三国魏置。无常员,以官归附少数民族。明帝景初二年(238),曾授倭国使臣难升未。见《三国志东夷传》。官名,三国魏封倭国使臣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见《三国志魏书东夷倭》,参看“率善校尉”条。
荡寇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初孙策置。领兵。程普自丹阳都尉迁此,领零陵太守。见《三国志程普传》。官名,东汉末年孙策置,掌领兵征伐或驻守。《三国志吴书程普传》:“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
五官中郎将
官名。秦置。西汉隶光禄勋,主中郎,秩比二千石。东汉时,部分侍郎、郎中亦归其统率。职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东汉初年或参与战事; 又协助光禄勋典领郎官选举,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东园秘器。东汉末,曹操以曹丕为之,置官属,为丞相副贰。位在魏国诸臣上,僚属
建义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初平 (190—193) 末袁绍置。见《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绍到,遂屯斥丘,以 (保护其家属的) 陶升为建义中郎将。”官名,东汉末年袁绍置,掌宿卫或领兵征伐。《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注:“《英雄记》曰:绍到,遂屯斥
翊府中郎将
官名。① 唐朝十二卫所领翊卫府长官,各置一员,正四品下,领本府之属以宿卫,而总其府事。②唐朝太子左右卫率府所领翊府长官,各置一员,从四品上,领本府之属以宿卫,而总其府事,高宗永徽三年(652)改为旅贲郎,显庆元年(656)复名中郎将。武官名。唐置于十六卫,属于左右卫
光国中郎将
官名。十六国前赵置。以尚书郎王犷为之,出使仇池。
军师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置,以诸葛亮为之,总管军政。后庞统亦受此职,位在亮下,建安末诸葛亮迁军师将军后,未再置。十六国大夏亦置。官名,东汉末年刘备置,掌参谋军事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殄寇中郎将
将官名。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侵宋时置,位在荡江将军下,掌领兵征战,事毕则免。见《金史百官一》。武官名。金泰和中伐宋时置,是临时性质的官职。
右中郎将
官名。西汉置,隶光禄勋。居宫禁中,与五官、左中郎将分领中郎,更直宿卫,协助光禄勋考核管理郎官谒者从官。秩比二千石。一说专掌常侍侍郎。多由外戚及亲近之臣充任。东汉领右署中郎、侍郎、郎中,职掌训练、管理、考核后备官员,出居外朝。三国沿置。魏、西晋初不设五官、左
讨越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领兵,掌讨伐山越。见《三国志蒋钦传》。官名,东汉献帝年间孙权置,掌领兵讨伐山越。《三国志吴书蒋钦传》:“徙讨越中郎将,以经拘、昭阳为奉邑。”
振威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初曹操置。以李通为之,领兵屯汝南西界。见《三国志李通传》。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掌帅军征伐或驻守。《三国志魏书李通传》:“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
司直中郎将
官名。三国吴置,主监察群臣,弹劾非法。员一人,直属于皇帝,权势甚重。下设弹曲二十人。官名,三国吴置,掌监察群臣,弹劾违法者,直属于皇帝,权势极重。
平虏中郎将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中置。《三国志李通传》载魏文帝诏书: “以(李)基为奉义中郎将,(李)绪平虏中郎将。”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作四品。官名,三国魏曹丕置。《三国志魏书李通传》:“(诏曰)以基为奉义中郎将,绪平虏中郎将,以宠异焉。”
待诏中郎将
官名。西晋置。《徐夫人菅洛碑》碑额:“晋待诏中郎将徐君夫人菅氏之墓碑。”
护鲜卑中郎将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掌管居于东北地区的鲜卑族事务。石越以平州刺史领此,镇龙城(今辽宁朝阳)。见《晋书苻坚载记上》。
护蛮越中郎将
官名。北魏置。掌管与南朝接壤地区少数民族的事务。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三品中,二十三年改为从三品。北齐沿置。从三品。
护高车中郎将
官名。北魏前期置。掌管高车、丁零等部事务,有时统率诸部出征。《魏书 太宗纪》:“ (泰常) 三年 (418) 春正月丁酉朔,帝自长川诏护高车中郎将薛繁率高车、丁零十二部大人众北略,至弱水。”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和二十三年职员令皆未载。
护羌戎中郎将
官名。北魏置。掌管羌族事务。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定为三品中,二十三年改为从三品。北齐沿置,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