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度支中郎将
官名。三国魏置。掌诸军兵田,职与典农中郎将相通。六品,二千石。隶大司农。西晋省。官名,三国魏置,掌诸军兵田(屯田、军垦),二千石,六品。
辅义中郎将
官名。三国吴置。张温以此职使蜀。见《三国志张温传》。官名,三国吴置,本为领近卫军的武官,有时也奉旨出使他国。《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
昭信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中孙权置。领兵。吕岱自督军校尉迁此。见《三国志吕岱传》。官名,三国吴置,掌领兵征伐或驻守。《三国志吴书吕岱传》:“会稽、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孙)权以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蒋钦等将兵讨之,遂禽合、狼,五县平定,拜昭信中郎
昭武中郎将
官名。三国蜀、吴置。蜀胡济以此职行中参军,吴孙奂以此职统兵,领江夏太守。见《三国志李严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宗室传》。官名,三国蜀、吴皆置,掌屯卫兵,也帅军征伐。《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奂》:“(奂卒)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将代统兵,领郡。”
安东中郎将
官名。三国吴置。领兵征伐。孙桓自武卫都尉迁此。杂号将军名,三国吴置,掌征伐或镇守。《三国志吴书孙桓传》:“孙桓……年二十五,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
西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时所置四中郎将之一,帅师征伐。魏晋南北朝沿之,或镇守某地。魏、西晋多兼凉州刺史,东晋、南朝多兼豫州刺史,镇历阳,或持节都督司、豫、冀、并等州军事,银印青绶。南朝宋、齐多以宗室诸王任之。梁或置。东魏静帝天平元年 (534) 都邺后,于蒲泉置西中郎将府
羽林中郎将
官名。西汉宣帝令中郎将监羽林禁军,称羽林中郎将,主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东汉及三国魏、蜀沿置,多由外戚或功臣子弟等亲信充任。西晋罢。北魏复置,属领军将军 (中领军),多授宗室或鲜卑拓跋部人,仍掌宫禁宿卫。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三品下,二
奉车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刘备置,以刘璋子刘循为之。职掌不详。官名,东汉末年刘备置,以刘璋之子刘循为之。《三国志蜀书刘璋传》:“初,璋长子循妻,庞羲女也。先主定蜀,羲为左将军司马。璋时从羲启留循,先主以为奉车中郎将。”
司虞中郎将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魏书羯胡石勒传》: “(石虎)遣司虞中郎将贾霸率工匠四千,于东平冈山造猎车千乘。”
平胡中郎将
官名。南朝齐置。《南齐书王玄载传》: “以玄载士望,板为徐州刺史、持节、监徐州豫州梁郡军事、宁朔将军、平胡中郎将。”
翊二府中郎将
官名。唐朝左右卫所领内府翊卫二府长官,置一员,正四品下,总其府事,掌领本府校尉、旅帅、翊卫之属宿卫。
翊一府中郎将
官名。唐朝左右卫所领内府翊卫一府长官,置一员,正四品下,总其府事,掌领本府校尉、旅帅、翊卫之属宿卫。
勋一府中郎将
官名,唐朝左、右卫所领内府勋卫一府长官,置一员,正四品下,总其府事,掌领本府校尉、旅帅、勋卫之属宿卫。
督军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初平(190—193)中,袁术以吴景为之,统兵击刘繇。孙策亦授徐琨,统兵出征。官名,东汉末年袁术和孙策皆置,掌领兵征战。袁术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领兵击刘繇;孙策以徐琨为之,统兵征伐。
左监门卫中郎将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置,四员,正四品下,掌监诸门,检校出入。
附义中郎将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五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右曹中郎将
官名,西汉置,掌宿卫,有战争,也帅军参战。“右曹”为加官,掌平尚书奏事,得举不法。《汉书赵充国传》:“充国子右曹中郎将卬,将期门佽飞、羽林孤儿、胡越骑为支兵,至令居。”
右署中郎将
官名,汉置,又称右中郎将,掌右署郎值班宿卫诸殿门。见《后汉书百官志》。
东中郎将
官名。东汉灵帝时所置四中郎将之一,帅师征伐,时以董卓任之。魏晋南北朝沿置,地位重要,多有较固定的辖区和治所。晋、南朝宋时多兼任刺史,或持节、都督相邻数州军事,银印青绶。南朝宋、齐常以宗室诸王任之。梁或置或罢。东魏静帝天平元年 (534) 都邺后,于礓石桥置东中郎
中郎将
官名。秦、西汉为中郎长官,秩比二千石,隶郎中令 (光禄勋)。职掌宫禁宿卫,随行护驾,协助郎中令 (光禄勋) 考核选拔郎官及从官,亦常奉诏出使,职位清要。后又专设五官、左、右中郎将分领中郎、常侍侍郎,谒者。期门(虎贲)、羽林郎等禁卫军亦专设中郎将统领。其职多由外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