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中外
中外纪闻
清末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报纸。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在北京创刊。出到四十五期时,因与外国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同名,被诘问,于是从四十六期起,即从12月16日(十一月一日)起改名《中外纪闻》。由强学书局木刻活字印刷出版,两日刊
都督中外诸军
“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省称。
殿中外监
官名。参见“殿中内监”。
监中外官考使
使职名。唐太宗贞观(627—649)初置,每年定京官名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核,以给事中、 中书舍人各一人之, 加此号; 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其后屡置监考使、校考使、知考使等名目。
都督中外诸军事
官名。魏晋南北朝置。《三国志曹真传》:“黄初三年 (222) 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总统禁卫军、地方军在内的内外诸军,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权力极大。不常置。如东晋时仅王导、王敦、桓温、司马道子和刘裕曾受此任。亦可称为“都督中外诸军”
中外诸军事
即“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省称。
中外大都督
官名。东晋置。掌指挥全国军队,地位极高。不常置,非平常人臣之职,东晋仅王导、刘裕曾任此职。《晋书 王导传》:“俄而贼退,(王导)解大司马,复转中外大都督,进位太傅,又拜丞相,依汉制罢司徒官以并之。”十六国后凉吕光即位前亦自称此职。一说即“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别
中外诸军
即“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省称。
中外都督
即“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省称。
中外府
官署名。即“都督中外诸军事”府的简称。北朝置。设长史、司马、司录、从事中郎、掾、属、诸曹参军、行参军等府佐。因北魏末高欢父子、西魏宇文泰及北周时宇文护等皆以“都督中外诸军事”身分控制朝政,故府佐的实际地位很高。《周书达奚寔传》:“累迁大都督、持节、通直散骑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即“大清中外一统舆图”。
中外日报
报纸名。清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一日(1898.8.17)在上海创刊,前身为《时务日报》。汪康年主办。维新运动期间,“以提倡变法为主旨”,记载中外大事、评论时政得失。义和团运动时期,主张“急剿乱民”。尔后乂赞誉清廷“新政”,反对资产阶级革命。三十四年因经济拮据,得上海道蔡
中外算报
即“中外算学报”。
中外晚报
报纸名。清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1911.10.17)在上海创刊。彩色纸石印。报道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的新闻消息。
中外纪闻
杂志名。清末维新派团体强学会机关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1895.8.17)康有为创办于北京。初四十五期名《万国公报》。因和广学会机关报重名,十一月一日起改现名。双日刊。梁启超、麦孟华任编辑。主要编译西报西电,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刊载清廷上谕奏章等。
知中外留事
官名。魏晋时置,当主掌全国军事大权之都督中外诸军事出征时,临时设知中外留事以主军府留后事宜。
监中外官考使
使职名。唐贞观初置,每年定京官名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核,以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人任之,加此号;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其后屡置监考使、校考使、知考使等名目。
都督中外诸军事
官名。魏、晋、南北朝置。《三国志曹真传》:“黄初三年(222)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总统禁卫军、地方军在内的内外诸军,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不常置。如东晋时仅王导、王敦、桓温、司马道子和刘裕曾受此任。亦可称为“都督中外诸军”、“中外
中外算学报
杂志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在上海创刊。月刊。杜亚泉主编。以介绍数学为主要内容,设文编、演说、译编、来稿、课艺、问答等栏目。译编栏刊出微分子、解析几何学、平面立体几何学、三角、物理计算法、化学计算法、大代数等教学参考资料。油光纸石印,每期二十余页。
中外小说林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一日(1907.6.11)在广州创刊。旬刊。黄伯耀、黄世仲主编。编译中外小说,兼刊小说理论、歌谣、剧本,多使用方言。从第十七期起,改由公理堂主办,文内加插画,署《绘图中外小说林》。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