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中丞
大司农中丞
官名。西汉武帝置,大司农属官,以桑弘羊为之。职掌财用度支、均输漕运诸事。东汉省。官名,汉置,属大司农,为大司农的副长官,佐大司农长官掌钱谷金帛等。《汉书肖望之传》:“是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上善之。”
总领中丞司事
即“总知中丞司事”。
大中丞
官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远征后新设。据《翼王宜山诗刻》,远征后翼王府六部以大中丞与尚书为主官,至于两者职权如何划分,未见记载。部中设科,牛剑秋《太平天国翼殿官属印模跋》中可见到户部租赋科检校、吏部记录科检校两印模,检校可能是科的主官。
殿中丞
官名。殿中省佐贰官。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殿内丞置,员二人,从五品上协助殿中监、少监处理本省日常事务,兼勾检稽失,省署抄目。高宗龙朔二年(662)随本省改名中御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罢,徽宗崇宁二年(1103)复置,
北枢密院中丞司
官署名。辽朝北枢密院所属机构。掌纠察百官,兴宗重熙二十年(1051),“罢中丞记录职官过犯,令承旨总之。”(《辽史 兴宗纪》)官署名,辽朝置,掌纠察百官。其官有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总知中丞司事、北院左右中丞、同知中丞司事、北院侍御等。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北
总知中丞司事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北枢密院中丞司官员,又称“总领中丞司事”。在“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下。官名。辽北枢密院中丞司置,其地位在点检中丞司事之下。见“北枢密院中丞司”。
太官中丞
官名,汉置,为太官丞之一,佐太官令掌宫中饮食,属少府。见《薛氏钟鼎款识好畤鼎》。官名。见《薛氏钟鼎款识》卷十八。《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太官有七丞,中丞可能是太官令的主要佐官。
六部大中丞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翼王殿之新设职官。乃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自置。
苑中丞
官名,东汉置,属钩盾令,掌苑中离宫。见《后汉书百官志三少府钩盾令》。
同知中丞司事
官名。辽朝北面朝官,南、北枢密院中丞司官员,在南、北院右中丞下、南、北院侍御上。官名,辽代南枢密院中丞司置此官,相当汉族官制中的御史台副长官,掌弹劾不法。《辽吏百官志一序》:“凡辽朝官,北枢密院视兵部,南枢密院视吏部。”则南枢密院中丞司视御史台。
钧盾苑中丞
官名。东汉钩盾令的佐官有苑中丞,《后汉书百官志》本注:“苑中丞主苑中离宫。”
中丞
官名。①御史中丞的简称。② 明清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明清两朝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故有此称。官名。汉代御史大夫有两丞,一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后御史大夫改称大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官名。辽朝北、南两枢密院中丞司之长官。下置左、右中丞、侍御等职。
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官名,辽朝置,掌监察。见《辽史百官志一》。
南枢密院中丞司
官署名,辽朝置,掌南北院监察。其官有:南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总知中丞司事、南院左中丞、南院右中丞、同知中丞司事、南院侍御。见《辽史百官志一》。
北院左中丞
官名。辽置,属北枢密院,与北院右中丞同为总知中丞司事的佐官。见“北枢密院中丞司”。
北院右中丞
官名。辽置,见“北院左中丞”。
点检中丞司事
官名。为辽北枢密院中丞司的长官,见“北枢密院中丞司”。
郎中丞
官名,为郎中令之副,佐令行职事。参看“郎中令”条。
肃政中丞
官名。武则天时由御史中丞改置,并分设左右二人。唐中宗时复中丞原名,而仍有左右二人。睿宗时照旧制只设一人。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