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东路
东路统军使
官名。辽朝置,为东路都统军使司长官。
东路行军都统所
即“东征都统所”。
东路都统军使司
官署名。辽朝置,职掌不详。
东路林牙
官名。辽朝置,为东路都统军使司官员,掌文翰等事。
东路兵马都总管府
官署名。辽朝置,设都总管等职,掌军政。
东路钦察军万户府
见“东路蒙古军元帅府”。
东路蒙古军元帅府
官署名。元朝军府之一。初置年代不详。原隶辽阳行省,文宗天历二年(1329),划归大都督府,列入侍卫亲军系统。至顺元年(1330),改为东路钦察军万户府。顺帝至正七年(1347),复置元帅府,仍隶辽阳行省。官署名。元置,为地方军事指挥机构。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隶大都督府。至顺
辽东路转运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机构。掌辖区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置于上京咸平府。设转运使领司事,秩正三品。下设同知转运使、副转运使等职。章宗泰和八年 (1208) 以辽东转运使兼按察副使,同知转运使兼签按察司事,转运副使兼按察判官。
陕西东路转运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官府,掌本路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置于京兆府。长官为转运使、秩正三品。下设同知转运副使、副转运使、户籍判官等。参见 “转运司”。
山东路都元帅府统军司
即“山东统军司”。
山东东路转运盐使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改山东转运司置,掌管山东诸盐场的生产和销售事务,领盐场十九所。属户部。秩正三品,以转运盐使、同知、副使为正、副长官。官署名。元置,属户部。掌场灶榷办盐货。元初置益都课税所,管领山东盐场盐税之事,后改置运使。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改
河东路
北宋至道三年(997)所定十五路之一。治并州(后升太原府,治今山西太原市),辖境约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龙门山、稷山、王屋山、太行山以北及陕西东部的吴堡、佳县、神木、府谷等县地。金天会六年(1128)分为南北两路:北路治太原府,辖境约当今山西长城以南,中阳、灵石、太谷、
江南东路
简称江东路。北宋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置。治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市)。领江宁府及宣、歙、江、池、饶、信、太平七州,南康、广德二军。辖境相当今安徽、江苏的镇江、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的长江以南及江西鄱阳湖以东地区。南宋建炎四年(1130),与江南西路合并为江南路,绍
淮南东路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分淮南路置,至道三年(997)复与淮南西路合为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又分淮南路置,简称淮东路。治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北部(徐州市、铜山县、邳州市、沛县、丰县除外),安徽全椒、明光、蒙城、涡阳以东北及河南永城、鹿邑等县地区。元丰
山东东路
金十九路之一。本北宋京东东路,金改名。治益都府(治今山东青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泰山以北,沾化、商河、禹城、长清、沂源、蒙阴、平邑、苍山和江苏新沂、沭阳等市、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元废。
浙东路
南宋两浙东路的简称。见“两浙东路”。
海东路
又名鹰路、鹰道、五国鹰路。辽代捕捉海东青鹰所循行的道路。是松花江通向黑龙江口的水上之路。
两浙东路
南宋初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绍兴府(治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包括开化县在内的衢江、富春江、钱塘江以东地区。元废。
广东路
即广南东路。北宋端拱元年(988)分自广南路,治广州(今属广东)。辖境相当今广东贺江、罗定江、漠阳江以东地区。简称广东。元初废入江西行中书省。
东路蒙古军元帅府
官署名。元代军事机构。天历二年(1329),隶属大都督府。至顺元年(1330),改为东路钦察军万户府。至正八年(1348),复立东路蒙古军都元帅府。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