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上海
上海中西学塾
学校名。清光绪十六年(1890)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海淑德(Laura Askew Haygood,1845—1900)筹设,次年校舍落成,十八年二月正式开学。首届学生七人,教以中西文字与有关实用之学。后订有中西女塾章程。为中西女子中学的前身。
上海中西书院
学校名。清光绪七年(1881)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主持筹建,次年正式开学。二十七年二月,与苏州中西书院合并,改为东吴大学,校址在苏州。初设课程仅中学程度,三十一年始招收大学生,开设大学课程。参见“东吴大学”。
上海榨油厂
外商企业。清光绪十八年(1892)由英商美查兄弟公司创办于上海。除经营棉子榨油外,兼制酒精。
上海工业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两江总督周馥奏准将上海广方言馆与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合并,改为工业学堂。内分专门与普通两科。专门科分机器、化学两班,系高等学校程度;机器班长于绘图,化学班长于造药炼钢,均须到工厂实习。普通科为中学程度。同年十月,陆军部将
上海广方言馆
学校名。又称上海同文馆。清同治二年(1863)二月江苏巡抚李鸿章仿照京师同文馆章程在上海设立。设总办一人、总教习一人,初聘外国教习二人、汉教习四人。招收本地十四岁以下、资禀颖悟之文童入馆肄业;课程有西语西文(先开英语,继开法、俄、德、日语)、算学、经史等课程。学生
上海机器局
即“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上海白话报
报纸名。清宣统二年十月一日(1910.11.2)在上海创刊。谢慧禅主编。日出一小张,广告占四分之三。主要刊登趣味性、消闲性文字,设演说坛、见闻录、沪事谭、莺花志、歌吹海、新小说等栏目。
上海新舞台
清末新式剧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京剧演员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与信成银行协理沈缦云创建于上海十六铺。后多次迁移而不进租界。改称伶人为艺员,不用艺名,拒唱堂会,以提高艺人地位。并一改旧式茶园风貌,废除泡茶、递手巾、要小费等积习。以半月形镜框式舞台取代带柱方
上海电报局
见“天津电报总局”。
上海火油池
外商企业。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德商瑞记洋行所设。除经营入口的煤油外,还制造铅铁煤油箱。有工人约六百人。
上海强学会
又名上海强学书局。清末维新派政治团体。光绪二十一年十月(1895.11)康有为在张之洞支持下发起成立于上海。章程标明“本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意在“求中国自强之学”,规定首办之事凡四:译印图书,讲求西学之法;刊布报纸,以悉国外情况;开大书藏(图书馆),广集中外有关经世
上海学生军
清末民初革命军事团体。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11.7)由张雪耻、施君馥、马振藩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推张、施为临时司令部正、副部长,后由刘基炎任总司令。宗旨为“灭满兴汉,建立民国”,成员为普通青年学生。1912年1月由上海出师北伐,在山东登州府(治今蓬莱)攻克黄县(今
新上海制冰厂
外商企业。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德商收买原“上海制冰厂”扩充而成。资本三万六千两银。
上海万国禁烟会
由美国发起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清宣统元年正月十一日(1909.2.1)在上海开幕,会期一月。美、英、法、德、意、奥、荷、葡、俄、日、波斯(伊朗)、暹罗(泰国)十二国代表及中国以两江总督端方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举美国主教勃伦脱为会议主席。各国代表报告本国或属地禁烟情
上海船坞公司
外商企业。清咸丰八年(1858)由英商创办。专事修理船舶。
上海熟皮公司
外商企业。清光绪七年(1881)由英商创办。资本十一万二千五百两。从事皮革加工。次年毁于火,停办。
上海地皮章程
即“上海租地章程”。
上海商务总会
清末上海社团。光绪三十年(1904)以原“商业会议公所”为基础创设,以联商情、扩商权为主旨。举严信厚为总理、徐润为协理。先后任此职者有曾铸、朱葆三、李平书、周金箴、陈润夫等。发起全国规模的反美爱国运动;赞同实行君主立宪;积极筹办地方自治;组织各业商团;要求保护民族资
上海格致书院
即“格致书院”。
上海华章纸厂
外商企业。清光绪七年(1881)由美商创办。最初资本七万五千两。到二十世纪初增至四十五万两。原料采用破布、旧棉花,月产量约六十五万斤。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