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上大夫
小司寇上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次官,员二人,省称小司寇。佐大司寇卿掌刑政,主持刑法的制订及执行。正六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北周仿《周礼》之制设置,为大司寇卿的副职。《周礼》小司寇的职掌是用五刑审理民众狱讼,有触犯刑法的,根据情理与事
御正上大夫、中大夫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内史中大夫,掌传达王的诏命。北周依《周礼》于春官府置内史中大夫,后又增置内史上大夫,相当于魏晋的中书监令的职任。又于天官府置御正中大夫,在皇帝左右传宣诏命,“任总丝纶”,比中书更为近密。其后又置御正上大夫,号为大御正。御正上大夫四人
左右司卫上大夫、中大夫
东宫武官名。北周仿前代左右二卫率之制置左右司卫上大夫,正六命;左右司卫中大夫,正五命;掌东宫宿卫。下设左右司卫上士,正三命;左右司卫中士,正二命;辖左宗卫、左亲卫、左勋卫、左屯卫。
御正上大夫
官名。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八月,以御正职亲任重增置,天官府属官,员四人,正六命。后罢,静帝大象元年(579)二月复置,亦称大御正。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废。其职掌参见“御正中大夫”。
左司卫上大夫
参见“司卫上大夫”。
小宗伯上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春官府次官,员二人,省称小宗伯。佐大宗伯卿掌礼、乐、祭祀、天文历法、卜、祝以及纶诰、著作等方面的事务。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小司寇上大夫
官名。省称小司寇。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次官,员二人,佐大司寇卿掌刑政。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小司徒上大夫
官名。省称小司徒。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次官,员二人,佐大司徒卿掌民户、土地、赋役、教育、仓廪、关市及山泽渔猎等事。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小司马上大夫
官名。省称小司马。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次官,员二人,佐大司马卿掌军政以及官员迁调,总领宿卫禁兵,亦统兵出战或暂在外驻守。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小司空上大夫
官名。省称小司空或少司空。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次官,员二人,佐大司空卿掌国家各种工匠,负责建筑兴造事务。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上大夫
①官爵名。周代官制大夫爵中最高的一等。春秋时大国之上大夫相当于次国下卿、小国中卿之位。②新莽官秩名。始建国元年(9),改二千石曰上大夫。③官名。北魏初置,命授诸皇子经书。④西魏、北周置。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此职,为六府的副长官。⑤王国官。北齐置,辅佐诸皇子、
内史上大夫
官名。亦称上内史。北周大象元年(579)置,为内史司长官,掌撰拟诏书,并负责宣读,权任甚重。员一人,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小冢宰上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多省称小冢宰,天官府次官,员二人,佐大冢宰卿掌宫廷供奉、侍卫及全国财政收支、百官俸给等事。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御正上大夫
官名。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八月,以御正职亲任重增置,天官府属官,员四人,正六命。后罢,静帝大象元年(579)二月复置,亦称大御正。隋开皇元年(581)废。
司武上大夫
官名。北周宣政元年(578)置。亦称大司武。司武原设中大夫为长官,尉迟运兼司武时,防御卫王宇文直作战有功,特置上大夫为长官,使尉迟运任之。分置左、右,各一人,总宿卫军事。权任极重,在宫廷政变时作用尤为显著。正六命。其下设小司武下大夫、司武上士、司武中士等以佐其
司卫上大夫
官名。北周置,简称司卫。侍卫长官,掌东宫卫士,在非常时期亦可统率皇帝宿卫兵马,权任甚重。周武帝北征至云阳宫,召宇文孝伯授以此职,总宿卫兵马事。分置左、右。正六命。其下设左、右司卫中大夫、司卫上士、司卫中士等官属。隋开皇元年(581)罢。
武候上大夫
官名。北周武帝时置,在武候率下大夫之上,仍属夏官府,为武候府长官,统武候兵,其下设次大夫。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内史上大夫
内史上大夫的词语属性 拼音ni sh shng di f拼音字母nei shi shang dai fu拼音首字母nssdf 内史上大夫的百科含义 内史上大夫,官名。北周大象元年(579),宣帝传位于静帝,自称天元皇帝,内史司置上大夫为长官,亦称上内史。
上大夫
上大夫的词语属性 拼音shng di f拼音字母shang dai fu拼音首字母sdf 上大夫的词语解释上大夫[ shng di f ] 为 中国 古代的官阶之一。 上大夫的详细含义 为中国古代的官阶之一。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