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三等考第
(1)宋初考课,沿唐制之四善而分列为三等:政绩优异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弛慢者为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令诸路转运使考察所部官吏能否分为三等: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无廉誉,清白而无治声为次,畏懦贪猥者为下。神宗以后按官员获善最多寡而定其等,四善一
三等黜陟法
北魏考课官吏的等第规定。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制定,据《魏书文帝纪》的记载,其内容为:“三载一考, 考即黜陟。……各令当曹考其优劣,为三等。……上上者迁之, 下下者黜之, 中中者守其本任。”宣武帝时将接受考课的官员分为任事官与散官两类,任事官三年一考,散
粘竿处三等侍卫
官名。清朝尚虞备用处之职官。额定二十一人,正五品。掌翊卫扈从事。
三等王
爵级名称。太平天国前期以翼王为三等王;后期以战将堵王黄文金、听王陈炳文为三等王。
三等参谋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军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镇一人,正五品,正军校充,奏补。随同正参谋官分任计划诸务。
三等参赞
官名。清朝三等出使大臣之属官,正五品。佐出使大臣办理交涉事务。参见“参赞”。
三等通译官
见“通译官”。
三等爵
爵位制度。三等爵即三等爵级,即公一级、侯伯一级、子男一级。一说与五等爵制均为西周实有制度,两者相互为用。即五等爵以定封地大小; 三等爵以定其所食: 公食其半,侯伯食三分之一,子男食四分之一。《周礼》载诸侯总共受到天子九次册命为公,七次册命为侯伯,五次册命为子
三等侍卫
官名。清朝侍卫中之第三等。武职正五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顺治元年 (1644) 定制: 每旗九十人,共二百七十人。雍正五年 (1727) 始定,武进士二甲得选授十人充任。康熙三十七年 (1698),增宗室侍卫,雍正七年,定三等六十三人,每旗二
三等出使大臣
见“出使大臣”。
三等书记官
官名。清末国子监所属职官。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三人。掌文书案牍。
三等道
道的等级之一。北洋政府时期规定,凡辖县较少、政务较简或财赋一直较薄的道,为三等道。
三等县
县的等级之一。见“一等县”。
苏城中西三等公学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绅士沈寿康等在苏州公祠内创办。学生以六十名为额,半日学习经史,半日学习英文,三年毕业。
三等参谋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军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镇一人,正五品,正军校充,奏补。随同正参谋官分任计划诸务。
三等九品制
北魏交纳租调法之一。献文帝拓跋弘“因民贫富,为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千里内纳粟,千里外纳米;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上、中、下为三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为九品,因称三等九品制。据九品贫富,租调负担亦有差
三等爵
爵位制度。爵位的三个等级。即公一级、侯伯一级、子男一级。一说与五等爵均为西周爵制,两者相互为用。即五等爵以定封地大小;三等爵以定其所食:公食其半,侯伯食三分之一,子男食四分之一。《周礼》载诸侯总共受到天子九次册命为公,七次册命为侯伯,五次册命为子男,则从西
三等数
①算学术语。记载大数进位的方法。最早见于《数术记遗》,云:“黄帝为法,数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三等者,谓上、中、下也。”即十个大数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间的进位关系分为三等。其下数是十进位制,即十亿为兆,十兆为京等;中数是万万进位
三等侍卫
官名。清代侍卫中之第三等。武职正五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顺治元年(1644)定制,每旗九十人,共二百七十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增宗室侍卫。雍正五年(1727)始定,武进士二甲得选授十人充任。七年,定三等六十三人,每旗二十一人。
三等公学
学校名。又称沪南三等公学堂。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一日(1896.3.14)钟天纬等人在上海经正书院旧址创办。分蒙馆、经馆两种,实皆仿外国之小学堂。依南北洋头等、二等学堂例,经馆相当于三等学堂;蒙馆可名为四等学堂。蒙馆以识字明义为主,八岁入学,十岁毕业,修业三年期满。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