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成语故事《一国三公》
  【成语】:一国三公   【拼音】:y guó sn gng   【解释】: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成语故事】: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国,成为一个大国。有一年,晋献公在战争中
一国三公
一国三公的词语属性 拼音y gu sn gng拼音字母yi guo san gong拼音首字母ygsg 一国三公的词语解释一国三公[ y gu sn gng ] 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后泛指令出多门,事权不统一。公:君主。 一国三公的百科含义 一国三公:一
《一国三公》来历意思解释
《左传.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蒍……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春秋时,晋献公使大夫士蒍为重耳、夷吾构筑蒲和屈的城墙,不慎将柴薪填进去一些。晋献公斥责上蒍,士蒍辩解说,治国在于有
《一国三公》来历意思解释
《左传.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蒍……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春秋时,晋献公使大夫士蒍为重耳、夷吾构筑蒲和屈的城墙,不慎将柴薪填进去一些。晋献公斥责上蒍,士蒍辩解说,治国在于有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来历意思解释
比喻事权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命令大夫士蒍在蒲、屈两地为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筑城。士蒍草草完事,夷吾向晋献公告状。为此,晋献公对士蒍进行批评。士蒍分辩道:“我还未听说家中未死人先哭一通,没有敌情就去筑城的事情。我修筑城池不好是不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