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万年历黄历查询网站

《丙魏》来历意思解释


    丙吉、魏相二人的合称。丙吉、魏相先后担任汉宣帝的丞相,以能识大体,为政宽平名重于世。丙吉、魏相二人相友善,被人称为贤相。《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曰:“古代经书称国君为‘元首’(即“头”,喻君王),称大臣为‘股肱’(即“手臂和大腿”,喻帝王左右辅助得力的臣子)。二者很明显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的。因此君臣相配合是自古至今天经地义的常理。看一看汉朝的丞相,高祖开基创业时,萧何、曹参的名位在众臣之上;在汉宣帝复兴时,丙吉、魏相又名重一时。在那时对官员的贬退和晋升都有固定的法度和程序,各级官吏都能进行公正的治理,多数高级官员都能胜任自己的职位,天下人都推崇盛行礼貌和谦让的社会风尚。看一看那时,因皇帝圣明,臣子贤德而使社会安定的史实,难道是虚夸的吗?”【出典】:    《汉书》卷74《魏相丙吉传·赞》:3150、3151页:“故经谓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是故君臣相配,古今常道,自然之势也。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海内兴于礼让。览其行事,岂虚乎哉!”【例句】:    唐·斐度《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圆丘摄事合于中书后阁宿斋》:“运偶唐虞盛,情同丙魏深。” 宋·宋祁《将到都先献枢密太尉相公》:“今日献谋须丙魏,他年宾客但邹枚。” 清·高其倬《蓟州新城》:“且复命丙魏,不啻求韩彭。”

上一篇:《丙吉问牛》来历意思解释 下一篇:《青紫拾芥》来历意思解释
猜你喜欢
天津滨海机场
天津滨海机场的词语属性 拼音tin jn bn hi j chng拼音字母tian jin bin hai ji chang拼音首字母tjbhjc 天津滨海机场的百科含义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ianjin Binhai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TSN,ICAO:ZBTJ),位于中国天津市东丽区,距市中心13公里,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
杂感
杂感的词语属性 拼音z gn拼音字母za gan拼音首字母zg 杂感的词语解释杂感[ z gn ] 1.多方面的零星的感想。 2.写这种感想的一种文体。 杂感的详细含义 零星的感想。鲁迅《<而已集>题辞》:“这半年我又看见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指写零星感想的一种文体。鲁
延庆
西辽德宗年号(1124—1133)。凡十年。
狗熊认错
睡前故事狗熊认错狗熊在森林中玩儿,不小心掉进了陷阱中。陷阱很陡,它怎么也爬不出来,只好拼命呼救。大象刚好从这里路过,闻声便来到了陷阱边。大象是狗熊的邻居,狗熊见到它就像见到了救星。狗熊对大象说:“你快把我救上去吧,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的!我一定会
钟季玉
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淳祐进士。知万载县,迁枢密院编修。出知建昌军,岁旱,曾下诏江西和籴,奏请其事,和籴得减三分之一。改都大提点坑冶,元兵渡江,季玉徙居建阳,元兵至,不屈而死。【介绍】: 宋饶州乐平人,初名诚,以字行,改字之纯。理宗淳祐七年进士。知万载县。
见谅
见谅的词语属性 拼音jin ling拼音字母jian liang拼音首字母jl 见谅的词语解释见谅[ jin ling ] 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多用于书信):敬希~。 见谅的百科含义 见谅,汉语词汇。拼音:jiàn liàng释义:请对方原谅自己。 见谅的详细含义 亦作“见亮”。谦词。谓
古藻类学
古藻类学的词语属性 拼音g zo li xu拼音字母gu zao lei xue拼音首字母gzlx 古藻类学的百科含义 古藻类学(paleoalgology)是古植物学的一个分科,是专门研究藻类化石的科学。常见的重要藻化石有兰藻、红藻、硅藻、轮藻、沟鞭藻等。藻化石的研究方法比较特殊,也具有重要的地层
李塨
【生卒】:1659—1733【介绍】: 清直隶蠡县人,字刚主,号恕谷。康熙二十九年举人。曾任通州学正。颜元弟子。常往来京师,结交名士,习斋之学因而广为人知。有《小学稽业》、《大学辨业》、《圣经学规纂》、《恕谷后集》及为辟经所作传注。
须原秋纪
须原秋纪的词语属性 拼音x yun qi j拼音字母xu yuan qiu ji拼音首字母xyqj 须原秋纪的百科含义 须原秋纪(すはら あき,罗马音Suhara Aki),须原秋纪是出自BL游戏《鬼畜眼镜》,《鬼畜眼镜R》里的人物。
索綝
【生卒】:?—316【介绍】: 西晋敦煌人,字巨秀。索靖子。举秀才,除郎中。八王之乱,晋惠帝播迁,綝东迎乘舆。刘聪侵掠关东,綝为奋威将军以御之,斩聪将。怀帝时为冯翊太守。及长安失守,与阎鼎等立愍帝,迁侍中、太仆,封弋居伯。后刘曜围京师,綝固守长安小城。愍帝降,
《金门避世》来历意思解释
同“金门大隐”。清 归庄《用来韵酬榕庵》:“江左才名称伯仲,金门避世意悠然。”
《如数家珍》来历意思解释
像点数家里所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某也贤,某也不肖,一一如数家珍。”邹韬奋《萍踪寄语》三一:“他的同事觉得某特殊问题在他定是外行,不料他却能说来如数家珍,引起不少的惊奇。”亦作“若数家珍”。梁启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