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含糊地加以接受。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 “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 ●《朱子语类》卷三四: “道理……不是囫囵一物。” 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一: 有人说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曰: “……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押者曰: “你真是混沦吞却一个枣也。” 宋代朱熹认为,道理有条理,不是含糊之物。又,相传有个人听说枣子利脾而不利齿,他便将枣子囫囵吞下。偏正 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在学习上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的念,~的背。”△多用于学习态度方面。→生吞活剥 食古不化 浑沦吞枣 ↔循序渐进。也作“鹘仑吞枣”。解释 囫囵:完整,整个儿。把枣子整个吞下。后多用来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选择,糊里糊涂笼统地加以接受。出处 元·白《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白珽,字廷玉,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晚年归隐西湖栖霞岭下,因门前有泉,故题其居室名为“湛渊”,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号,《湛渊静语》是他的文集。其中记载了“囫囵吞枣”的故事:有个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是会损害脾胃;吃枣子对脾胃有好处,但是会损害牙齿。”一个呆傻的弟子把这话想了很久,然后说:“我吃梨的时候只咀嚼而不往肚子里咽,就不会损害我的脾胃;我吃枣的时候只整个吞而不咀嚼,就不会损害我的牙齿。”有个爱开玩笑的熟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掉了一颗枣啊!”近义 生吞活剥反义 细嚼慢咽例句许多人都有过小时候被逼着背诵唐诗宋词的经历,虽然当时只是囫囵吞枣,不明其意,未知其好,但天长日久之后,它们浸染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滋润了一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