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万年历黄历查询网站

关于“大赦天下”


提起“大赦天下”,大家对这四个字其实并不陌生,即便没有作深入了解,也觉得这件事听起来就很严肃、很稀有。

中国古代的大赦确实严肃,也挺隆重的,但是和我们的认知有出入的是,这件事基本上每几年就会搞一次,谈不上稀有。

据统计,历代王朝平均两三年就有一次大赦,比如,在汉王朝的405年中,拢共发布了186次大赦令;在唐朝的289年中,拢共发布了184次大赦令。到了明清,大赦的次数才有所降低。

也就是说,古代的囚犯一般坐不了几年牢,天降一道“大赦令”,就回归自由之身了。

如此一来,这里面就有一些严重的问题:假如甲刚杀了乙,被判死刑,然而遇上“天下大赦”,罪孽被一键消除,那么乙的亲人不会觉得不公吗?这又是否会引起社会上广泛的民愤和报仇风气?

但是你我能想到的,古代那些皇帝和“人精”似的大臣们能想不明白?可他们既然知道其中利害,为何还要频繁大赦呢?

正式开始之前,要先说说“大赦”本身的界定。大赦只是众多赦免类型中的一种,是封建君主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真正意义上的无差别赦免所有人的“大赦天下”是极少见的,一般的大赦都带有各种各样的附加条件,没有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彻底。我们这里讲的,也是宽泛意义上的“大赦天下”。

按理说,要实行全国大赦,肯定要有过硬的事由,比如我们熟悉的新皇即位。

皇帝即位赦,叫“践祚赦”。最早的践祚赦到底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还是汉高祖刘邦,目前尚无定论。可以明确的是,第一位在即位诏书中明确写明了赦令的是汉文帝。诏书中是这样写的:“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践祚赦至东汉形成定制,每逢新皇即位,都会大赦,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元年,末代皇帝溥仪登基,颁发诏令:“颁诏天下,罪非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道践祚之赦的诏书。

除了新皇即位,和皇帝直接相关的“顶级”大事件还有改元、立后、建储、大丧、帝冠等等,其中,因册立皇后而大赦天下,在西汉比较盛行,之后非定式。其他没有这么重大,但也能顺理成章为大赦之由的还有:郊赦、祀明堂、临雍、封禅、立庙、狩猎、定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战事纷繁时,君王还会借大赦来扩充军力。汉代时,出于边防需要,汉明帝下令将被判死罪的囚犯“减罪一等”,长途跋涉去位于北方边境的朔方、五原屯兵驻守。同时,还让这些犯人的家眷与他们同去,赐予衣服、粮食和弓弩。

此外,像年丰、祥瑞、灾异这些非事件性的由头,也都可以作为“天下大赦”的理由。而且,受传统“阴阳”思想的影响,古代大赦还讲究时令。吕不韦主持编着的《吕氏春秋》中记有“十二纪”,意在表示一年四季之自然规律与发布政令间的联系。一般认为,春天和夏天是释放重囚的时机,这样可以顺应万物生养的时气,两汉时期的赦令绝大部分集中在一月至六月。

以上由头或事关重大,或意义深远,基本上都很有说服力。但是,作为在汉唐期间逐朝递增的大赦由头,必然不会局限于这些特定的事件中。

《资治通鉴》有载:“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网络,虽左右不觉其衰。丙戌,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也就是说,武则天六十多岁时,居然换牙了,于是宫中上下将此视为神迹,借机大赦天下,并改元。

所以,一件事情究竟是不是大事、能不能以此来“大赦天下”,全凭统治者的意志。这也是古代如此频繁施行大赦的原因之一。

回到开篇的问题:既然大赦这么频繁,如果杀人犯接二连三地被赦免,会不会引起民愤?

一般来讲,除非是根根本本的大赦,否则一些犯了重罪的人是不能被完全赦免的。武则天证圣元年,金秋九月,女皇发布了赦令:“大赦天下,大辟罪以下及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这就是赦免“天下人”的大赦,因为连“十恶”都赦免了。

但大部分的大赦,是不会赦免“十恶”这种罪行的,即“十恶不赦”。

所谓“十恶”,起源应在汉代,以西汉时期“不道、不敬”为基础。《唐律疏议》在开篇第一卷就直接写明了“十恶”的罪状:“十恶,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明代丘濬对“十恶”本质的概括:或是有犯于君臣之大义,或是有犯于人道之大伦,或是有犯于生人之大义,皆“天理所不容,人道所不齿,王法之所必诛者也”。

具体而言,“谋反”不仅包括以实际行动对抗皇帝,哪怕有言论和思想上的苗头,也算谋反;“谋大逆”是毁宗庙、山陵及宫阙,被视为对封建统治的蔑视和侵犯;“谋叛”则相当于叛国,除了卖国贼,还有反对中央的地方势力;“大不敬”指的是对森严的礼仪制度的触犯,危害皇上利益、触犯皇上尊严。以上为“有犯于君臣之大义”。

“恶逆”指谋杀自家长辈的恶行,如弑父、杀叔伯等;“不孝”例如不赡养祖父母、父母健在却对外宣称父母亡故、为父母守丧期间寻欢作乐等等;“不睦”是指在大家族中不守伦常的行为,包括谋杀亲族中的长辈、殴告丈夫等。以上为“有犯于人道之大伦”。

上一篇:食盐的千年往事 下一篇:举人巧对朱元璋
猜你喜欢
迁徙耕作
迁徙耕作的词语属性 拼音qin x gng zu拼音字母qian xi geng zuo拼音首字母qxgz 迁徙耕作的百科含义 迁徙耕作,是指耕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耕地利用方式,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相似,也是最古老的农业经营行为。
《偎干就湿》来历意思解释
形容母亲抚育幼儿之辛苦。谓幼儿溺床,母亲宁可以身就湿,使小儿卧处常干。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且休说怀耽十月,只从小偎干就湿,几口气抬举他偌大,便恰似燕子衔食。”《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说不的偎干就湿,成日把你耽心儿来看。”见“煨干避湿”。
沈振
沈振的词语属性 拼音shn zhn拼音字母shen zhen拼音首字母sz 沈振的百科含义 沈振,中国人。现任嘉会义禾有限公司CEO。
谢仕斌
谢仕斌的词语属性 拼音xi sh bn拼音字母xie shi bin拼音首字母xsb 谢仕斌的百科含义 谢仕斌(谢士兵),男,中共党员,1986年4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
《咆哮如雷》来历意思解释
咆哮:猛兽怒吼。怒吼的声音像雷一般。多用来形容人的暴怒叫喊或水的奔腾轰鸣。《子夜.四》:“曾沧海舞着那半段鸦片烟枪,咆哮如雷,一手抢起一只锡烛台,就又劈面掷过去。”《红岩》第十六章:“许云峰上次在追悼会上讲话的内容就曾经叫徐处长咆哮如雷。”述补 怒吼的声音
周煌
【生卒】:?—1784【介绍】: 清四川涪州人,字景垣,号海山。乾隆二年进士。授编修。以文学著称,尝以侍讲任册封琉球副使,擢上书房总师傅,官至左都御史。卒谥文恭。有《海山存稿》、《琉球国志略》等。
宣岭村
宣岭村的词语属性 拼音xun lng cn拼音字母xuan ling cun拼音首字母xlc 宣岭村的百科含义 宣岭村,是山东省莒南县石莲子镇下辖的村庄,代码为371327111252 220。1宣岭村由原有的小岭子村和宣文村这两个紧邻的村庄合并而成。截至2014年,原有的小岭子村的村碑仍得到保留,而宣岭
妍佳
妍佳的词语属性 拼音yn ji拼音字母yan jia拼音首字母yj 妍佳的百科含义 妍佳,她是《最强大脑第四季》的国际选手之一,在第三场国际赛首次登场,对战余奕沛 。在《最强大脑第四季》第4期由国际名人堂的领袖罗伯特戴西蒙介绍国际名人堂的成员的时候介绍过她。她的全名是妍津杜
苔胯舟蛾
苔胯舟蛾的词语属性 拼音ti ku zhu 拼音字母tai kua zhou e拼音首字母tkze 苔胯舟蛾的百科含义 苔胯舟蛾,Syntypistis viridipicta (Wileman, 1910),是属于鳞翅目舟蛾科胯舟蛾属的一种昆虫。
预言魔咒
预言魔咒的词语属性 拼音y yn m zhu拼音字母yu yan mo zhou拼音首字母yymz 预言魔咒的百科含义 《预言魔咒》是北京东方飞云国际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由杨志坚执导,闵春晓、王时雨、于青斌、郑心潼、平安主演。该片讲诉一个灵异的少女与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罗雀掘鼠》来历意思解释
张网捕雀,挖洞捕鼠。比喻尽力筹措物资。简称罗掘。出自唐张巡之事迹。张巡(709-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正任真源令,遂起兵雍丘(河南杞县)抵抗敌军。至德二载(757年)又引兵守睢阳(河南商丘),与睢阳太守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
头牌少夫人
头牌少夫人的词语属性 拼音tu pi sho f rn拼音字母tou pai shao fu ren拼音首字母tpsfr 头牌少夫人的百科含义 这里是伦敦,大名鼎鼎的伦敦。 极具时髦气息的梅菲尔街区上,布朗酒店在深夜依旧是灯火通明,晚风拂过,酒店二的米字旗在空中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