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知识
豁儿赤
①蒙古八邻部人。早年拥戴铁木真(元太祖)为蒙古部主。元太祖建蒙古国,封为林木中百姓万户那颜,辖八邻三千户及阿答儿斤、赤那思、脱列思、帖良兀等部人众,驻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流域。因于火里秃麻之地强征美女,引起火里秃麻民众激烈反抗。其部元代称八邻万户。②即“
警世通言
话本集。明末冯梦龙编著。四十卷。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内容多以《列子》、《庄子》、《桯史》、《酉阳杂俎》为素材。与其所编著《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警世通言》书影
赢律
又称过律。对役使弟子、国人超过法律限度的处分规定。《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使其弟子嬴律,及笞之,貲一甲;次革,二甲。”《史记傅靳蒯成列传》有“坐事国人过律”。司马贞索隐:“案,刘氏云:‘事,役使也。谓使人违律数多也。’”
霸道
亦作伯道。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以武力、威势称霸诸侯之方策。《孟子公孙丑上》:“以力假仁者霸。”赵岐注:“言霸者以大国之力,假仁义之道,然后能霸。若齐桓、晋文等是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周天子不明,齐桓将夺其威,专会诸侯而行伯道。”战国法家主张“赏
魏圜钱
战国时期魏国的青铜铸币。一说为秦占领魏地后所铸。皆圆孔无郭,背平素。主要有:(1)“垣”、“共”圜钱。面文有地名“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共”(今河南辉县境),皆魏邑。“垣”圜钱径约4—4.2厘米,重多在8—10.6克间,少数在5—6克间。“共”圜钱径约4.4—4.65厘米,重
鞭
①打击兵器。圆柱状,有节,无刃。有铜制、铁制。后有柄。还有多节铁棍连成链条状的,如七节钢鞭、九节鞭等。大小、轻重因人而异。②古代刑具之一。《国语鲁语上》:“薄刑用鞭扑。”
藩王
亦作蕃王。指历代封建王朝所分封的诸侯国、王国之王,以及有辖地之封王。以其屏藩帝室,故名。汉代封为诸侯王者均称藩王。南朝诸王出为刺史者为蕃王。明太祖朱元璋将诸子分封为王,镇守要塞之地,亦称藩王。清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耿精忠为靖
鞴
橐。早期的一种鼓风装置。发明于商或稍前。鞴从革,实是一种皮囊。多个串联或并联起来便叫排橐、橐籥。单橐的具体形态可见于山东滕州宏道院收藏的汉冶铁画像石。汉或以后仍在使用;北宋或稍前为木扇取代。
瀚海
见“翰海”。
籍田
①周代税田之法,《国语鲁语下》:“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韦昭注:“籍田,谓税也。以力,谓三十者受田百亩,二十者五十亩,六十还田也。”②“籍”或作“藉”、“耤”。古代帝王于春耕前亲往农田示耕并祀先农,有劝农祈丰收之意。商代已有此礼。商代甲骨卜辞有:
鹰人
辽、金两代隶属于鹰坊、调养鹰鹘者。
巂
古叟人的异称。《史记西南夷传》:“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同师,今云南保山;楪榆,今云南大理。巂与“叟”为同音译写之异。巂人实为东汉至晋代之叟人。参见“叟”。
黥
刑名。肉刑的一种。即以墨黥面。《说文解字》:“黥,墨刑,在面也。”施刑方法据《周礼秋官司刑》郑玄注:“先刻其面,以墨窒之。”一般是黥刺额部,也有例外。《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人奴妾笞子,子以死,黥颜頱,畀主。”颜指额部,頱则指面颊。汉文帝时废
鳖古部
又译鳖故德、鼻古德。辽有伯斯鼻骨德与挞马鼻骨德之分,均属东北路统军司,部内有孛堇、节度使等称号,金初降附完颜部。所在地称谗谋水与鳖古河(或跋苦水)。谗谋水似为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的比腊河。鳖古河或跋苦水,元代称孛苦江,设有军民万户府一所,指今黑龙江富锦(原富克锦
翼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故城村。《诗谱》:“晋穆侯迁都于绛,曾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之为绛。”(《水经浍水注》引)《左传》桓公二年(前710):“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即此。景公迁都新田,称此为
鞮瞀
又称胄、鞮鍪、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墨子备水》:“剑甲鞮瞀。”《战国策韩策一》:“甲盾鞮鍪”。何建章注引王念孙《读书杂志》:“鞮鍪,即兜鍪;兜鍪,胄也。”
黠戛斯
又作纥扢斯。唐代北方游牧民族。铁勒诸部之一。汉作坚昆,今柯尔克孜族之先祖。地处突厥之北,剑河(今叶尼塞河)流经其地,北入于海。初属突厥汗国,后属薛延陀汗国。贞观六年(632),唐使至其地。贞观二十年,薛延陀汗国灭亡,铁勒诸部纷纷属唐。唐于其地分设都督府、州。二十
灌钢
亦称团钢、苏钢。由生铁与熟铁按一定比例合炼而成,为中国古代独创之制钢方法。此名首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法以柔铁屈盘,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遂成钢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引陶弘景语:“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又《北齐书》载綦母怀
饕餮食人卣
又名虎食人卣。商代晚期青铜器。据传于湖南安化靠近宁乡处出土。现所见有两件,一在日本,一在法国,形制基本相同。通高约32厘米,作猛兽蹲踞状,以两后爪和尾成三支足,前爪抱持一断发跣足、双手高举人形,张口似作吞噬状。卣身饰有龙蛇等纹饰,满衬云雷纹,有提梁,盖上饰一
谶纬
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预占为特征的神学体系。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起源很早,战国时流行于秦、赵等国。秦末农民大起义曾利用这种迷信形式,如《史记秦本纪》所载“亡秦者,胡也”的谶语,《陈涉世家》所载“篝火狐鸣”、“鱼腹帛书”的故事。西汉中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