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万年历黄历查询网站

明朝官员的“受虐体质”


明朝,结果触怒龙颜,惨遭一顿板子。这些被打的官员不以为辱、反以为荣,甚至同僚还会上门向其表示祝贺。

廷杖制度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到明朝被发扬光大。明朝的廷杖不受法律约束,皇帝想打谁就打谁,而且可以当众施刑,丝毫不顾官员的脸面。

明朝有史记载第一个挨廷杖的官员是刑部主事茹太素,当时他在奏折中废话连篇,还有忤逆之辞,惹得朱元璋大怒,当场对他施以廷杖。茹太素被打得够呛,不过好歹留了条命。后来挨廷杖的大都督朱文正、永嘉侯朱亮祖父子以及工部尚书薛祥等人就没这么幸运了,都被气愤至极的朱元璋直接打死了。从此,廷杖成了明朝皇帝一言不合就亮出的杀威武器。

关于廷杖的具体情况,明末清初的《魏叔子文集》记载:“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背以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四面牵拽,惟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当众脱裤子挨板子,场面狼狈至极。廷杖通常由锦衣卫执行,轻重可控,可谓一项技术活儿。要想干这个活儿,还得经过考试,具体过程是:用一张纸包住砖头,再由参试者用木棍击打,若里面的砖头被打碎而外面的纸不破,即为过关,否则淘汰。锦衣卫执行廷杖时要看掌刑太监的动作行事:其两脚呈外八字,表示要轻打;其两脚呈内八字,表示要重打;若他说“给我好生打着”,那受刑者基本上就得到阎王那儿报到了。

廷杖发展至巅峰时期是在嘉靖年间,在当时着名的“大礼议”之争中,曾有两百多名官员跪在紫禁城的左顺门请愿,被恼羞成怒的嘉靖下令施以廷杖,其中有十七人被打死。按说百官对这种酷刑应该唯恐躲避不及,但士大夫们的思想很奇怪,他们似乎很享受廷杖带来的“快感”。他们始终秉持“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只要能青史留名,就算被打死也值了。他们的逻辑是:如果皇帝是明君,我可以随便上奏,怎么说都没事;如果皇帝是昏君,我指出他的错误,他却打我一顿,这就证明我是忠臣,足以青史留名。当然,最好还是不被打死,能在活着的时候享受这种名声带来的福利。

第一拨从廷杖中获利的人是成化年间以章懋为首的四个翰林,他们上奏劝明宪宗取消元宵节的花灯会,以节约开支。明宪宗十分恼怒,将他们流放了,还在流放前施以廷杖二十以示羞辱。不料,四人因秉公直言得到舆论的褒扬,荣获“翰林四谏”的美名,而且事后不久就被明宪宗召回并加以重用。此后,明朝官员似乎找到了一条成名的捷径:以皮肉之苦换终身之誉。同时,明宪宗的昏君之名也坐实了,大明在他的手上国力衰败、民生凋敝,幸亏他有个好儿子(明孝宗),在他死后挽救了这种颓势。

在这种“挨打光荣”思想的推动下,一些官员为了赢得名声就故意惹怒皇帝,如果实在找不到借口,就攻击皇帝亲近的人,总之目的就是让皇帝打自己一顿。于是,明朝出现了不少关于廷杖的趣闻。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的父亲病逝了,按照礼教他必须离任回乡守孝三年,但他担心大权旁落,不肯离任,就指使其他官员提出“夺情”之议,好让自己名正言顺地继续任职。很多官员都随声附和,翰林检讨赵用贤、翰林编修吴中行、刑部员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却弹劾张居正此举有违纲常,均被施以廷杖,场面惨不忍睹。赵用贤是个大胖子,身上多处肌肤被打脱落。他的妻子将那些皮肉捡回家,腌成腊肉收藏起来,从此代代相传,成了他们家族标榜正气的“吉祥物”。吴中行被打得口鼻流血、气息奄奄,幸好一个同僚带着医官赶来救治,才捡回一条命。赵用贤和吴中行均被罢官。艾穆和沈思孝骂得更狠,也被打得更重,三天后才苏醒,然后均被发配充军。

四人一下子成了天下士大夫仰慕的楷模,经筵讲官许国送给赵用贤一只犀角杯,上刻诗曰:“文羊一角,其理沉黝。不惜剖心,宁辞碎首。黄流在中,为君子寿。”送给吴中行一只玉杯,上刻诗曰:“斑斑者何?卞生泪。英英者何?兰生气。追之琢之,永成器。”对二人作出高度评价、寄予美好祝福。

当时弹劾张居正的还有一个名叫邹元标的小官,他原本默默无闻,见这四人被“打”出名声,就趁势贿赂太监,所上奏折言辞尖锐,讽刺,与以上四人被并称为“五直臣”。

最后还是明神宗出面,说张居正“亲承先帝付托,辅朕冲幼”“朕切倚赖,岂可一日离朕”,系钦命张居正在官守制,“夺情”风波才算平息。

直到次年三月,张居正才回乡葬父。朝廷内外对“夺情”一事议论纷纷,张居正虽然仍旧执掌大权,但此事也成为他死后被论罪抄家的祸根。

就在张居正死后第二年,赵用贤被起用了,一众官员争相拜见他,他声誉日隆、官运亨通,一路升至吏部侍郎。这下,很多官员的妻子都后悔当时没让丈夫跟着弹劾张居正,错过了挨打的“好机会”。

吴中行也得以回朝做官,可叹世事难料,当年盛赞赵用贤和吴中行的许国已升任内阁中仅次于首辅的二把手,与二人成为政敌,谴责他们“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此一时、彼一时,前后态度判若云泥。

对于明朝官员以挨打换取荣誉的行为,王阳明说得很透彻:“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在其利心则一。”

“夺情”一事让明神宗受了很大的触动,他认为官员冒死进谏都是为了博取虚名,所以之后对官员的进谏往往懒得理睬,将奏疏留中不发、拖而不决,任其“自生自灭”,再尖锐的言辞也刺激不到他了,以至于锦衣卫的监狱内长满青草。明神宗从此躲在深宫、拒不上朝,磨起了洋工,也很少有官员再被廷杖了。如此一来,结果就像我们所知的那般糟糕,大明顺着下坡路一去不返。

上一篇:鲁迅的壁虎与猴头菇 下一篇:忌讳成癖的南朝皇帝
猜你喜欢
水晶珍珠丸子
水晶珍珠丸子的词语属性 拼音shu jng zhn zh wn z拼音字母shui jing zhen zhu wan zi拼音首字母sjzzwz 水晶珍珠丸子的百科含义 材料:长糯米1杯、素肉碎1/2杯、老豆腐1块、荸荠末1/3杯、面粉2大匙 做法: 1.糯米洗净泡水4小时,沥干。 2.素肉碎用油炒过,加入其余材料拌匀,做
迅雷第三世界
迅雷第三世界的词语属性 拼音xn li d sn sh ji拼音字母xun lei di san shi jie拼音首字母xldssj 迅雷第三世界的百科含义 迅雷第三世界是国内提供百度影音影视资源的网站,成立于2008年。其内容丰富多元,涵盖电影、电视剧、综艺、纪录片、动漫、电视直播等热门剧目;视频播放
叶智明
叶智明的词语属性 拼音y zh mng拼音字母ye zhi ming拼音首字母yzm 叶智明的百科含义 叶智明,男,主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师,医学硕士,1997年大学毕业,2007年获中山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内科肾脏病学)。
《铜柱》来历意思解释
①指边境标志。唐李峤《安辑岭表事平罢归》诗: “境遥铜柱出,山险石门开。”②借指边疆。唐齐己《送迁客》诗: “瘴昏铜柱墨,草赤火山秋。” ●《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马援)平交趾。……于交趾铸铜马。奏曰: ‘臣闻行天者莫如龙,行地者莫如马。’ ” 《后汉书马援传
强调配色
强调配色的词语属性 拼音qing dio pi s拼音字母qiang diao pei se拼音首字母qdps 强调配色的百科含义 强调配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显眼,用量很少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单色配色中,少量地注入一些对比色彩,使它称为焦点,从而使整个画面更引人注目。例如在无彩色和低纯
《泰阿》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欧冶剑”。指宝剑。《汉书.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以柄。”
校园爱情故事
校园爱情故事的词语属性 拼音xio yun i qng g sh拼音字母xiao yuan ai qing gu shi拼音首字母xyaqgs 校园爱情故事的百科含义 《校园爱情故事》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网络小说,作者是拍案惊奇1。
果然
果然的词语属性 拼音gu rn拼音字母guo ran拼音首字母gr 果然的词语解释果然[ gu rn ] 1.副词。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料所说相符:~不出所料。 2.连词。假设事情的结果与所料所说相符:~你愿意去,我就放心了。 果然的百科含义 果然,词语,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指确实如此
献瑞图
献瑞图的词语属性 拼音xin ru t拼音字母xian rui tu拼音首字母xrt 献瑞图的百科含义 任伯年(1840—1896),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
西部都尉
官名,为次于将军的武官,掌镇守边地,防敌侵略。西部,指某地某郡的西部,而非全国的西部。如金城西部都尉(金城故郡在今兰州市西),辽东西部都尉(驻辽东郡昌黎城)等。《后汉书孝和帝纪》:“缮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十二月,复置辽东西部都尉官。”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词语属性 拼音nng y xin di hu拼音字母nong ye xian dai hua拼音首字母nyxdh 农业现代化的百科含义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
爱の星
爱の星的词语属性 拼音i xng拼音字母ai xing拼音首字母ax 爱の星的百科含义 《爱の星》是树海的音乐作品,收录在《StairwayToTheFuture》专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