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祭名。见于商代甲骨文。即籥字,为编管乐器。《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籥者何?籥舞也。”注:“籥所吹以节舞也,吹籥而舞,文乐之长。”古有禴祭,为宗庙四时之祭中的夏祭。《诗·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毛传:“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卜辞中龠祭无季节之分,多与彡祭合祭。如祖庚、祖甲时期卜辞有:“戊辰卜,口贞:王大丁彡、龠,无祸,十月。”(《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第2页第9片)入周以后发展为乐舞助祭,为历代所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