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最新文章
《以夜继朝》来历意思解释
犹以夜继日。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元帝在江 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见“夜以继日”。朝,早晨,泛指白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朝,不读成cho。
《以夜继昼》来历意思解释
犹以夜继日。《东观汉记.郅恽传》:“陛下远猎山林,以夜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北史.冯子琮传》:“〔子琮〕又广拓旁邻,增修宅宇,以夜继昼,未曾休息。”见“夜以继日”。《北史冯子琮传》:“又广拓旁邻,增修宅宇,~,未曾休息。”
《以夜继日》来历意思解释
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吕氏春秋.先识》:“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汪遵》:“家贫借书,以夜继日,古人阅市偷光,殆不过此。”见“夜以继日”。汉刘向《说苑权谋》:“中山之俗,以昼为夜,~,男女切踦,
《以备万一》来历意思解释
万一:指可能性极小的意外变化。指事先做好周密防备。《八十一梦.第八梦》:“回头向我笑道:‘大时代来了,我们必定练习到脚能跑、手能作、肩能扛,以备万一。’”又有【以备不虞】。(不虞:指没有意料到的事发生。)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浚池》:“旱年蓄水以资灌溉
《以噎废餐》来历意思解释
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南史.贺琛传》:“卿又云‘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今不许外人呈事,于义可否?以噎废餐,此之谓也。”参见“因噎废食”。见“因噎废食”。《南史贺琛传》:“卿又云:‘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
《以古方今》来历意思解释
方:比拟,相比。用古代的人事与今天的人事相比。《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宋.洪迈《容斋随笔.古人无忌讳》:“圣贤所行,固为尽礼,季孙宿亦能如是。以古方今,相去何直千万也。”偏正 方,比拟,相比。用古代的人
《以古为鉴》来历意思解释
鉴:可以引为借鉴或教训的事。指把古代的兴衰成败作为鉴戒。《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偏正 鉴,镜子。拿古人的成败作为镜子。《新唐书魏征传》:“~,可知兴替。”△用于借鉴古代的经验教训方面。也作“以古为
《以口问心》来历意思解释
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随又忖道:‘妇人之言,何足凭准!况且他一顿饭钱尚不能预备,就有惊恐,他如何出力相报得?’以口问心,行了几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杨佥宪〕以口问心,计较已定,踱将出厅来。”偏正 口中自问,
《以卵敌石》来历意思解释
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敌石。”偏正 用蛋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或自取灭亡。《三国演义》47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贬义。用于讽刺怕不量力自取灭亡者。→以卵投石以卵击
《以危为安,以乱为治》来历意思解释
危:危急,危亡。安:安定。乱:混乱。治:太平。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指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而只图一时的苟安。汉.贾谊《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其他 把危险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
《以匡不逮》来历意思解释
匡:救助。逮:及。请人帮助自己做好力所不及的事。常用作谦语。语本《汉书.文帝纪》:“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以半击倍》来历意思解释
倍:加倍。用半数兵力击败加倍于己的敌人。形容以少胜多。《管子.制分》:“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偏正 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战斗力远胜于对方。《管子制分》:“器备不行,~。尹知章注:敌国器备,不可施行;故此虽半,可以击彼之倍。”
《以勤补拙》来历意思解释
用勤奋补救笨拙。含有自谦之意。隋 李德林《〈霸朝集〉序》:“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以勤补拙,不遑自处。”偏正 用勤奋来补救笨拙。隋李德林《〈霸朝集〉序》:“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不遑自处。”△褒义。用于治学或工
《以功补过》来历意思解释
拿功绩或功劳来弥补过失。三国.魏.程晓《女典篇》:“丈夫百行,以功补过。”偏正 用功劳来弥补过错。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93:“~,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褒义。用于做事或为人方面。→以功赎罪改过自新。也作“将功补过”、“将功折过”、“以功覆过”
《以力服人》来历意思解释
用强制的力量使人服从。《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偏正 用强制的力量或强迫的手段使人服从。《孟子公孙丑上
《以剑补履》来历意思解释
履:鞋子。用宝剑来补鞋子。比喻使用不当,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唐.李观《上陆相公书》:“诚用之未当,令骥捕鼠,则何由得也;以剑补履,则无由克也。”
《以利累形》来历意思解释
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庄子.让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按,此语亦见《吕氏春秋.审为》与《淮南子.道应训》。偏正 因谋取利禄而伤害身体。
《以刑致刑》来历意思解释
致:招致。指对罪犯量刑过轻,则百姓无所畏惧而频频犯法,结果将导致不断用刑。《商君书.靳令》:“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偏正 刑罚过轻,使罪犯无所畏惧,其结果将导致不断用刑。《商君书勒令》:“罪重轻刑,刑至事生,此谓~,其国必削。”△贬
《中原得鹿》来历意思解释
《晋书.石勒载记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脱:倘若。古代以中原代指中国、天下,以鹿喻指政权和帝位,所以用“中原得鹿”比喻取得天下。唐代温庭筠《过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以刑止刑》来历意思解释
刑:刑罚。止:遏止。指用实施刑罚的手段来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意谓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犯法,从而不用刑罚。语本《商君书.靳令》:“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见“以刑去刑”。《唐律名例一》:“不立制度,则未之前
«
1
118269
118270
118271
118272
118273
118274
118275
118276
118277
118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