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问道》来历意思解释
《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居三月……再拜稽首而问曰:……”庄子借黄帝和广成子对话,描述黄帝虚心恳切拜求问道之事。后遂用为追求好的思想学说的典故。宋.黄庭坚《次
《守先待后》来历意思解释
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清陈确《答沈朗思书》:“夫以程 朱之贤,即不表章《大学》,而循循焉惟孔 孟之从,必可以守先待后,为一代大儒无疑也。”清 谭嗣同《上欧阳瓣䕬师书》:“守先待后,皆有分任之责。”并列 犹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师》:“~,皆有
《宅心仁厚》来历意思解释
宅心:居心。言人仁慈而厚道。明.宋廉《瞿孝子传》:“然其宅心仁厚,单窭者必思赈给而不欲使其知。”见“宅心忠厚”。金庸《射雕英雄传》8回:“郭靖道:‘他要是肯同那位穆姑娘结亲,道长就饶了他罢。’王处一摇头不语,见他~,以恕道待人,更是喜欢。”
《宅中图大》来历意思解释
宅:住所,指占据的地盘。图:企图。指占据有利地势,以图扩大地盘。汉.张衡《东京赋》:“彼偏据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旧唐书.音乐志三》:“渺渺方舆,苍苍圆盖;至哉枢纽,宅中图大。”并列 居于中心,图谋四方。形容得地利之便。《文选张衡〈东京赋〉》:“彼偏
《它山之石》来历意思解释
它山:别的山。《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治。错:磨石。别的山上的石头,可用来琢磨玉器。意为别国的贤才可作为本国的辅佐。后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一般多指朋友。亦作“他山之攻”。晋.葛洪《抱朴
《宁缺勿滥》来历意思解释
勿:也作“毋”。不要。滥:过度,没有限制。宁可缺额不足,也不降低标准凑数。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见“宁缺毋滥”。
《宁缺毋滥》来历意思解释
毋:不要。宁可缺少一些,也不要随便凑数求多。茅盾《子夜》五:“前天晚上,我们不是决定了‘宁缺毋滥’的宗旨么?如果捏定这个宗旨,那么,朱吟秋、陈君宜、周仲伟一班人,只好不去招呼他们了。”亦作“宁缺勿滥”。《歧路灯》五回:“喜诏上保举贤良一事,是咱学校中事。即
《宁死不屈》来历意思解释
宁可牺牲,也决不屈服变节。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袁公〕奋不顾身,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其他 屈,屈服。宁愿牺牲生命,也不肯屈服。曲波《林海雪原》:“许大马棒转回身,捏着枪,恶狠狠地瞅着~的工作队队员。”△褒义。多用于表彰为祖国
《宁折不弯》来历意思解释
宁可折断也不弯曲。比喻宁可牺牲,绝不屈服。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大丈夫既然起义,就应该不管啥时候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铁汉子,硬骨头宁折不弯,打了败仗更需要一股冲天正气。”《诗刊》1977年第9期:“您挺直呵,宁折不弯,冲锋不止。”其他 宁肯折断,也不愿
《宁媚于灶》来历意思解释
灶:灶神。宁肯巴结灶神。比喻与其巴结职位高的人,不如巴结职位虽低但有实权的人。《论语.八佾(y)》:“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奥:古时认为屋内西南角有此神,为一屋之主。)《八十一梦.第三十六梦》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来历意思解释
亦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刘绍棠《花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无耻苟活,生不如死。”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大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来历意思解释
清、浊:指品德的好坏。宁肯清白的贫穷,不愿以不义而致富。语本《景德传灯录.泉州招庆院道匡禅师》:“问:‘如何是招庆家风?’师曰:‘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来历意思解释
宁可做太平时代的狗,也不要做战乱时代的人。常用以表示人们生逢乱世的痛苦心情。元.施君美《幽闺记.偷儿挡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也作 ①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正是:宁为太平犬,
《孳孳矻矻》来历意思解释
同“孜孜矻矻”。明 宋濂《故诸暨陈府君墓碣》:“吾生平无他嗜,唯攻文成癖,孳孳矻矻垂四十年。”见“孜孜矻矻”。
《孳孳汲汲》来历意思解释
同“孜孜汲汲”。明 刘基《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故孳孳汲汲,不遑自已,仰驰光而兴慕,俯逝水而长怀……将奚为而可哉。”鲁迅《坟.说胡须》:“日本人何其不惮烦,孳孳汲汲地造了这许多从汉到唐的假古董。”见“孜孜汲汲”。
《孳孳不倦》来历意思解释
同“孜孜不倦”。《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曼华《同盟会时代〈民报〉始末记》:“其(孙中山)孳孳不倦所提倡革命者,厥为三民主义。”见“孜孜不倦”。蔡东藩《民国演义》52回:“侍郎已去,锷即庀工鸠材,从事修葺,并索梁第的花园格式,作为模范,日夜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来历意思解释
所学的不是所应用的,所应用的不是所学的。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然而制策取士,得人虽多,及其末流,空言应试,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也单作【学非所用】。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三章:“更有一种专门技术家,归国后无所用其长,亦卒至学非所用,不能施展。”李锐《
《学而时习之》来历意思解释
原指学习之后又按时去实习它。《二程全书.外书卷七》:“‘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现指学习之后又时常去温习它。
《学非所用》来历意思解释
所学的不是实际工作中用得着的。《后汉书.张衡传》:“必也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参见“用非所学”。主谓 所学的不是对实际工作有用的。语出《后汉书张衡传》:“必也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李良杰《女工程师之死》:
《学而不厌》来历意思解释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宋.陆九渊《与邵叔谊书》:“夫子之圣,自以少贱而多能,然稼不如老农,圃不如老圃,虽其老于论道,亦曰学而不厌,启助之益,需于后学。”并列 努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