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邹生律》来历意思解释
同“邹律”。徐道政《留别北京大学校》诗之二:“阳和不协邹生律,朔气偏侵季子裘。”
《邹衍谈天》来历意思解释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曰:“邹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后以“邹衍谈天”比喻善辩。元 袁桷《观物》诗:“张华博物身终死,邹衍谈天舌竟
《邹生哭》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六月飞霜”。比喻忠良被谗遭冤。清 吴兆骞《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诗:“北燕漫说邹生哭,东海谁明孝妇冤?”
《邹律》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邹衍吹律”。借指带来温暖与生机的事物。唐 罗隐《东归别所知》诗:“邹律有风吹不变,郄枝无分住应难。”宋 朱熹《梅花》诗:“自欣羌笛娱夜永,未要邹律回春温。”
《邹衍吹律》来历意思解释
《列子.汤问》:“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又汉 刘向《别录》:“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衍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黍生。今名黍谷。”律,音律,为阳声,传说可使地暖。后遂以“邹衍吹律”谓带来温暖与生机。清 袁枚《行路
《邹子谭天》来历意思解释
同“邹衍谈天”。唐 皎然《咏数探得七》诗:“邹子谭天岁,黄童对日年。”
《邹子律》来历意思解释
同“邹律”。宋 黄庭坚《赠送张叔和》诗:“张侯温如邹子律,能令阴谷黍生春。”
《邹书》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梁狱上书”。指邹阳上书。比喻上书鸣冤。唐 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诗:“贾赋愁单阏,邹书怯大梁。”
《邵瓜》来历意思解释
同“邵平瓜”。清 黄立世《粉蝶儿.自述》套曲:“一泓秋水泛蒹葭,最赏心安枣邵瓜。”
《邵棠思》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召公棠”。邵,通“召”。指思念惠民的仁爱德政。元 宋无《送金华黄晋卿之诸暨判官》诗:“治应黄霸最,民定邵棠思。”
《邵平田》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东陵瓜”。借指退官隐居者的田园。唐 孟浩然《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诗:“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仲月送君从此去,瓜时须及邵平田。”
《振鹭》来历意思解释
《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宥斯容。”东汉.郑玄笺:“言威仪之善如鹭飞。”《诗经.周颂.振鹭》篇以飞翔之白鹭比喻俊美仪容之贤士。后遂用为称美有风度贤士之典。唐.钱起《春谷幽居》诗:“虚名随振鹭,安得久栖林。”
《振衣》来历意思解释
《楚辞.渔父》:“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将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东汉.王逸注:“振衣,去尘秽也。”战国楚爱国诗人屈原在《渔父》中说:“新沐者必振衣。”此比喻将世
《振缨》来历意思解释
南朝陈.沈炯《祭梁吴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彦,振缨王室,坐啸大邦,显治巨丽。”(据《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引)《晋书》卷六十一《周浚传》附《周馥传》:“(华)谭曰:‘然。馥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古代礼节十分重视正冠,凡正式外交,
《挥金陌上》来历意思解释
汉.刘向《列女传.鲁秋洁妇》:“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若曝采桑,吾行道远,愿托桑荫下餐。’下赍休焉。妇人采桑不辍。秋胡子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
《挥翰临池》来历意思解释
《晋书.虞溥传》:“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晋卫恒《四体书势》谓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翰:鸟毛,借称毛笔。挥翰借指挥毫。临池,指写字。后因以“挥翰临池”用为运笔书写毛笔字的典故,清.曾朴《孽海花》
《挥汗成雨》来历意思解释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后因以“挥汗成雨”形容人多拥挤。清.曾朴《孽海花》一〇回:“许多碧眼紫髯的伟男,蜷发蜂腰的仕女,正是摩肩如云,挥
《挥戈反日》来历意思解释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撝戈反日”赞誉排除困难,扭转危局,力能回天的行为。有时亦指留住时间,以利其事。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十九:“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朱德《赠友人》诗:“自信挥戈能退
《挟輈走》来历意思解释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乃大逵,弗及,子都怒。”輈,音zhu,车辕。春秋时,郑国公孙阏与颍考权争夺兵车,颍考叔挟起车辕跑开去。后遂用为力大之典。唐.杜牧《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挟纩》来历意思解释
《左传.宣公十二年》:“冬,楚子(楚庄公)伐萧(春秋时宋国附庸有萧国)。……申公巫臣(巫臣为申县之尹,故称申公)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通抚)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挟,披。纩,音kung丝绵)。”公元前五九七年冬,楚庄王出兵伐萧。申公巫臣反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