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最新文章
《眠牛衣》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牛衣对泣”。形容生活窘困。宋 苏轼《和穆父新凉》:“但知眠牛衣,宁免刺虎圈。”
《言必称尧舜》来历意思解释
尧舜: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说话时总离不开尧舜。表示对尧舜时代的尊从。《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言必有物》来历意思解释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清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故凡所录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见“言之有物”。清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故凡所录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为宗。”
《言微旨远》来历意思解释
言辞精妙,意义深远。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王道三》:“圣哲垂训,言微旨远。”并列 言辞精妙,含义深远。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王道三》:“圣哲垂训,~。”△褒义。多用于称赞别人的言论。→谈言微中 ↔空洞无物
《言归和好》来历意思解释
同“言归于好”。《清史稿.世祖纪一》:“昔之疆场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见“言归于好”。《清史稿世祖纪一》:“昔之疆场用兵,本冀~,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
《言必有据》来历意思解释
所说的必定有根据。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主谓 说话一定有根据。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
《言必有中》来历意思解释
话都能说到点子上。《论语.先进》:“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周书.武帝纪上》:“世宗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主谓 话都能说在要害上。《论语先进》:“子曰:‘夫人不言,~。’”※中,不读作zhng。△多用在语言表达方面。→谈言微中 ↔不着
《言大而夸》来历意思解释
话说得过头而夸张。语本宋.苏轼《六一居士集序》:“言有大而非夸者,达者信之。”
《言归正传》来历意思解释
归:回到。正传:指本题。把话头回到本题上来。旧小说中常用作套语。《歧路灯》一○六回:“一笔扫尽,言归正传。”清.吴趼人《瞎骗奇闻》二回:“周先生便闭了一对瞎过的眼,嘴里咕噜了一会,又用大手指头在手心里子丑寅卯的轮画了一遍,又是长生沐浴冠带临官的数说了一阵,
《言归于好》来历意思解释
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彼此重新和好。《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东周列国志》五回:“奉教撤兵,言归于好。”郭沫若《再谈郁达夫》:“我们几位老朋
《言多失实》来历意思解释
话讲得多失去真实性。谓说话浮夸,不实在。《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下》:“宋齐丘不欲唐主割地,谓李德明轻佻,言多失实。”主谓 话说得多,且不实在。《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下》:“宋齐丘不欲唐主割地,谓李德明轻佻,~。”△贬义。用于说话的内容。→言十妄九 言之过甚
《言多伤行》来历意思解释
亦作“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元 关汉 卿《金线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无记性,言多伤行。”元 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问言多伤幸,絮得些家宅神长是不安宁。”主谓 话说多了容易出错,从而使品行受到损害。元关汉卿《金线池
《言外之意》来历意思解释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圣俞常语予曰:‘诗家……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后以“言外之意”谓话里没有明说而暗示人体会其意。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清.郑燮《潍县
《言外之味》来历意思解释
味:旨趣,意味。语言里深含未露的意味。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见“言外之意”。王国维《人间词话》22:“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
《言和意顺》来历意思解释
言语和顺,情意相谐。《红楼梦》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又第九八回:“但愿他们两口儿言和意顺,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并列 言语和谐,情意顺畅。《红楼梦》98回:“但愿他们两口儿~,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褒义。多用以形容两人之间的感情相谐。 →情
《言听谋决》来历意思解释
谓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清 昭槤《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绎堂制府以为能,言听谋决。”并列 说的话都听从,出的计策坚决实行。清昭梿《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绎堂制府以为能,~。”△多用于描述对人的信任。→言听计从 ↔
《言听计从》来历意思解释
形容非常受信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五》: “陆逊之于孙权,高颍之于隋文,言听计从,致君于五伯矣。” 参见:○言听计用见“计行言听”。《魏书崔浩传》:“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宁廓区夏,遇既隆也。”
《言听计行》来历意思解释
形容非常受信任。《新唐书魏卢李杜张韩传赞》: “观玄宗开元时,历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 参见:○言听计用见“计行言听”。《新唐书魏知古卢怀慎等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
《言听事行》来历意思解释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韩非子.说疑》:“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并列 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韩非子说疑》:“~,则如师徒之势。”△多用于描述对对方的信任。→言听谋决 ↔独行其是
《言听计用》来历意思解释
形容对人非常信任。明无名氏《五马破曹》第一折: “多蒙丞相顾爱,累授迁除,言听计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使武涉说韩信背汉,“韩信谢曰: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西汉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对
«
1
118052
118053
118054
118055
118056
118057
118058
118059
118060
118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