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最新文章
《丸鼓》来历意思解释
丸鼓:连续投掷铜丸击鼓,形成节拍不同的鼓声。典出自《汉书史丹传》。史丹字君仲,原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后迁移到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在汉元帝当太子时,史丹因父亲史高(任汉宣帝朝的大司马车骑将军)的缘故担任中庶子(太子属官),侍奉太子十多年。汉元帝即位后,史丹
《真汉相》来历意思解释
汉成帝时,丞相王商语言质朴无华,举止庄重威严。他身高八尺多,高大魁梧,相貌堂堂。河平四年(前25年)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成帝。汉成帝准备在白虎殿会见单于。单于在由汉朝官员引导下经过未央宫时,看到丞相王商正坐在厅堂内。单于前来会见王商,王商起身和单于交谈。单于仰
《王商止讹》来历意思解释
讹(鹅):错误,谣言。止讹:平息谣言。王商(?-前25年)字子威,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其父王武是汉宣帝的舅父,王商袭爵为乐昌侯。成帝时,官左将军,后为丞相。后为大将军王凤陷害,免相后呕血而死。建始三年(前30年)秋天,京城长安百姓们
《灵寿杖》来历意思解释
灵寿:树名,又名椐,可制杖。灵寿树外观似竹,有枝节,长八九尺,外围三四寸,制杖不用削治,自然符合要求。西汉末年,太师孔光因王莽专权而坚持称病辞位。太后下诏说:“……命太师不必每天上朝,十天赐给一次御餐,赐给灵寿杖。”这是受到皇家敬重的老臣所得到的最高赏赐
《不言温树》来历意思解释
汉代大臣孔光是孔子十四世孙,官至御史大夫、丞相。他曾主掌枢密10余年,为官谨慎,遵守法度。休假日回家时,和兄弟、妻子闲谈时,绝口不谈朝廷政事。家中有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里都长着什么树呢?”孔光沉默不答,转谈别的话题,就是这样不泄露朝廷内的事物。后以此典咏居
《削草》来历意思解释
古代大臣在封事奏上后,往往销毁上疏的草稿,防止泄露。典出《汉书孔光传》。孔光(前65-后5年)字子夏,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十四世孙。汉成帝时为博士、尚书令,后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职。孔光担任朝廷要职多年,遵守法度。皇上提问,他就依照经典加以回答,从不奉迎苟
《张禹后堂》来历意思解释
张禹(?-前5年)字子文,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通经学,为博士。汉元帝时,授太子《论语》。迁光禄大夫,出为东平内史。成帝时任丞相,封安昌侯。张禹喜爱音乐,生活奢侈,住在豪华宽敞的宅第,在后堂陈列歌舞音乐以自娱。张禹弟子中最为尊显的是彭宣和戴崇。彭宣官至大
《匡衡引经》来历意思解释
西汉大儒匡衡能文学,善说《诗》。宣帝时射策甲科,学者们上书推荐匡衡,说他通晓儒经,举世无双,为文学就官京师。匡衡受到太子太傅萧望之的重视,上奏皇帝,说匡衡精通经学。元帝即位后,长安令杨兴向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举荐匡衡,说他“才智过人,经学绝伦。”匡衡先任郎
《妙语解颐》来历意思解释
颐:面颊。解颐:欢笑。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匡衡父辈世代务农,到了匡衡这一代才读书好学。家境贫寒,匡衡为人干农活来补贴家用,精力特别充沛。当时文士们都这样称赞匡衡:“当没人能解说《诗》的疑难问题时,匡衡就要来了;匡衡解说《诗》,充满风趣
《朝过夕改》来历意思解释
汉宣帝之子刘宇在甘露二年(前52年)立为东平思王。元帝即位后,刘宇来到东平(今山东东平县)封地。他身材高大,好与奸邪之徒交往,常违法乱纪。但元帝念及骨肉之情就赦免他,却接连惩办他的老师。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刘宇想改正过失,但又偶有违犯。有司奏请逮捕治罪,但成
《大小冯君》来历意思解释
西汉名将冯奉世(?-前39年)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宣帝时任左将军,封关内侯。冯奉世的两个儿子冯野王(字君卿)历任陇西、上郡、琅邪太守,冯立(字圣卿)历任五原、西河、上郡太守。二人居官清廉公正,治绩优良,受到吏民赞美,时人称为“大冯君”、“小冯君”。《
《萧朱结绶》来历意思解释
萧朱:指西汉人萧育与朱博。结绶:结印绶,比喻互相推荐而同显荣于世。萧育字次君,是萧望之的儿子,他为人严峻威猛,屡次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很少得到升迁。年轻时,萧育和陈咸、朱博是好友。过去有王阳、贡公互相援引的美谈,所以长安有俗语说:“萧朱互相援引,王贡相互
《射策》来历意思解释
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由主试者事先拟试题,写在简策上,分为甲乙两科,列置案上。应试者随意选取,当场据题作答。主试者按题目难易和所答内容而定优劣。后以此为典,泛指考试。【出典】: 《汉书》卷78《萧望之传》3272页:“(萧)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颜师
《有幸有不幸》来历意思解释
常指人的遭遇不同。清.刘大櫆《游三游洞记》:“偕余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余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耶?”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六:“仆韩愈《淮西碑》而用段文昌,韩遂以仆碑得名。人之有幸有不幸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来历意思解释
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灾祸共同担当。郭沫若《屈原》第三幕:“子兰:我们将来一定要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你高兴不高兴?”《红旗谱》卷一:“朱老明说:‘……这么着吧,咱穷人家是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也单作【有福同享】。《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七章:“眼下吃点苦,日后
《有眼无瞳》来历意思解释
同“有眼无珠”。元 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一折:“都只因气送了人,到底成何用。谁知你有眼无瞳。”见“有眼无珠”。瞳,瞳孔。元史九敬先《庄周梦》1折:“都只因气送了人,到底成何用。谁知你~。”
《有眼无珠》来历意思解释
虽有眼睛却无眼珠子能看清事物。指没有眼力,不能识别人或事物的真假好坏。元.无名氏《举案齐眉》一折:“就似那薰莸般各别难同处,怎比你有眼却无珠。”《西游记》四二回:“那妖精却才慌了,扳着刀尖,痛声苦告道:‘菩萨,我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大法力。’”《野叟曝言
《有眼如盲》来历意思解释
有眼睛却如同瞎子一样。谓认不清事物或不能识别出色的人物。元.范子安《竹叶舟》四折:“师父,弟子有眼如盲,只望师父救度咱。”明.无名氏《广成子》二折:“呀,更怕我有眼如盲,我从来性格玲珑,自幼时习经书,看古典,有谁同,讲的是先天道德,端的是礼义难同。”亦作“
《有目无睹》来历意思解释
犹言有眼无珠。宋 苏轼《淮阴侯庙记》:“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主谓 有眼睛却看不见。宋苏轼《淮阴侯庙记》:“淮阴少年,~,不知将军,用之如虎。”△贬义。用于比喻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有眼无珠 ↔有目无睹
《有眼不识荆山玉》来历意思解释
荆山玉: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玉璞于荆山,故名。荆山,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比喻眼力低下,辨识不出贤人或有价值的事物。《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得贵重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经鉴定,误认为弄虚作假,又先后以诈骗罪被刖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
«
1
117828
117829
117830
117831
117832
117833
117834
117835
117836
118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