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聊以自慰》来历意思解释
聊:姑且。姑且用以自我安慰。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若是大规模的设施,就必须政治之力的帮助,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许多动听的话,不过文人的聊以自慰罢了。”其他 姑且用来自我安慰。张贤亮《小说中国》:“上级也只能用下级的形式主义应付~,如果上级对下
《聊以卒岁》来历意思解释
聊:姑且。卒:尽。姑且这样来度过岁月。本指逍遥自在地度日。后也指生活艰难,勉强度过一年。《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唐.杨炯《飞乌县主簿萧文裕赞》:“文裕就列
《聆音察理》来历意思解释
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研究。《西游记》第十四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包蕾《猪八戒学本领》:“叫你念书,不可死抱书本,要多思多想,一窍通,百窍通,聆音察理,随机应变,这才能学以致用。”连动 聆,听。理
《耽耽逐逐》来历意思解释
耽耽:亦作“眈眈”。威严或贪婪注视的样子。逐逐:急于得利的样子。瞪目逼视而急欲攫取。形容贪婪追逐的样子。语本《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耿耿此心》来历意思解释
耿耿:忠诚貌。这颗心至忠至诚。清.黄宗羲《感旧》:“寒江才把一书开,耿耿此心不易灰。”《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戏曲剧本选集.〈柳荫记(川剧)〉第六场》:“耿耿此心,惟有天知!”也作【耿耿寸心】。《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二回:“耿耿寸心,愿盟息壤,凡百君子
《耿耿于怀》来历意思解释
耿耿:有心事的样子。后以“耿耿于怀”形容心中有事牵萦,无法排遣。《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元.谢应芳《思斋记》:“念欲洒饭松丘,使吾亲不为若敖之鬼,栖息桑梓,以终余年。此朝夕耿耿于怀也。”亦作“耿耿于心”。《野叟曝言》三七回:“世妹乃守理
《耽惊受怕》来历意思解释
犹言担受惊吓。元 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水浒传》第六一回:“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了海阔一个家业,耽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见“担惊受怕”。
《耿耿于心》来历意思解释
同“耿耿于怀”。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余拟为一诗,而其理精微,笔力不足以阐发,凡数易稿,皆不自惬,至今耿耿于心。”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五回:“所惜者,幼为奴隶学问所误,于国民责任,未有分毫之尽,以是耿耿于心,不能自解。”述补 不能忘怀,牵
《耻食周粟》来历意思解释
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形容人有气节。语本《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述宾 以吃周朝的粮食而感到羞耻。形容人极有气节。语本《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
《耻言人过》来历意思解释
过:过错。以议论别人的过错为可耻。唐.李华《御史中丞厅壁记》:“汉文雅好黄老,而公卿耻言人过。举盛德而仪形著矣,焉用察察觖觖以恟生人哉!”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薄夫鄙人皆洗心易虑,务为忠厚,人人自重,耻言人过。”述宾 过,过错。以谈论他人的过错为可
《耻居人下》来历意思解释
以地位在人之下为耻。形容胸有大志。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堕乃尘凡;颇知圣贤之用心,杂之泥滓。”《东周列国志》六七回:“围乃共王之庶子,年齿最长,桀骜不恭,耻居人下,恃其才器,阴畜不臣之志。”述宾 以地位在人之下
《耸肩曲背》来历意思解释
高耸双肩,弯曲背脊。多形容老态或寒酸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那些请来帮阅卷的,又都是些耸肩曲背的,酸的怕人。”鲁迅《彷徨.肥皂》:“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并列 双肩高耸,背脊弯曲。《二十年目睹
《耳闻目览》来历意思解释
同“耳闻目见”。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见“耳闻目睹”。唐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恍然如在。”
《耸人听闻》来历意思解释
耸:惊动。使人听了后感到震惊。唐.白居易《田布赠右仆射制》:“耸动人听,衋伤我怀。”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首疏以正心格君为说,且曰:‘职臣在宪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冈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固已耸动听闻矣。”《野叟曝言》三五回:“文白以区区一衿,
《耳鸣目眩》来历意思解释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八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红岩》第十一章:“刘思扬走了两步,就觉得耳鸣目眩,再也无力走动了。”并列 眩,眩晕。耳朵作响,眼睛眩晕。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78回:“忽觉~,支持不住。”※眩,不读作xu
《耳食之徒》来历意思解释
耳食:以耳进食,谓轻信传言。指满足于道听途说、并无真知灼见的人。明.沈德符《野获编.籍没古玩》:“但此后黠者,伪作半印,以欺耳食之徒,皆出苏人与徽人伎俩。”严复《救亡决论》:“然则曷贵师资?此又耳食之徒不考实事之过也。”偏正 只靠道听途说,并无真才实学的人
《耳闻目见》来历意思解释
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二:“歌舞吴中第一人,绿鬓双鬟才十五,耳闻目见是何事,不谓其人乃如许。”亦作“耳闻眼见”、“耳闻目击”。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
《耳闻目睹》来历意思解释
亲自听到和看到的。鲁迅《呐喊.一件小事》:“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亦作“耳闻目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
《耳闻目染》来历意思解释
同“耳濡目染”。孙犁《〈从维熙小说选〉序》:“老伴是一个文盲,她之所以能‘青年作家’云云,不过是因为与我朝夕相处,耳闻目染的结果。”从维熙《北国草》第一章五:“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见“耳濡目染”。孙犁《〈从维熙
《耳闻目击》来历意思解释
击:接触,碰到。参见[耳闻目睹]。明.王廷相《慎言.作圣》:“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仁也。耳闻目击,不忍民之失所也。”见“耳闻目睹”。《杨家将演义》13回:“若汝等~,有好名士,吾不惜千金聘来同镇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