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最新文章
《出蓝》来历意思解释
源见“青出于蓝”。多用于学生超过老师。宋 苏轼《与朱康叔书》:“天觉出蓝之作,本以为公家宝,而公乃轻以与人。”
《咒酒卮》来历意思解释
谓戒酒。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 “自哂成书簏,终当咒酒卮。” ○解醒刘伶
《肘后黄金印》来历意思解释
比喻官高位显。元张可久《梧叶儿感旧》曲: “肘后黄金印,樽前白玉卮。” 参见:○金印如斗大
《结草》来历意思解释
《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
《周柱史》来历意思解释
借指老子。唐杜牧《送国棋王逢》诗:“羸形暗去春泉长, 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 ” 参见:○柱史出秦关
《周余子遗》来历意思解释
谓旱情严重,人民遭殃。梁启超《论进步》: “其林林总总者如故也,使稍矜贵者,吾恐周余孑遗之诗,旱灾见于今日矣。” ●《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 孑遗:剩余。相传周宣王为祈雨求神而作此诗。诗写旱灾遍及全国,周地的黎民,没有不受
《言之过甚》来历意思解释
话说得太过头了。茅盾《蚀.追求》四:“新闻是新闻,不是我们凭空捏造的。自然外边人是言之过甚。”主谓 话说得过头了。钱钟书《围城》:“就算她~,也是她做长辈的一片好意。”△多用于语言表达方面。→过甚其词 ↔恰如其分
《言之有理》来历意思解释
所说的话有道理。明 无心子《金雀记.守贞》:“还是左兄言之有理,极是曲体人情。”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一章:“大婶觉得永生言之有理,点了点头。”参见“言之成理”。见“言之成理”。明无心子《金雀记守贞》:“还是左兄~,极是曲体人情。”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来历意思解释
说的人耐心恳切,而听的人则不以为意。形容徒费唇舌。语出《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二折:“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良药苦口,信有之矣。”亦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廖仲恺《消费合作社概论》:“顾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其他 谆
《言之有物》来历意思解释
泛指文章或言论内容充实具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一曰,须言之有物。” ●《易家人》: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象传” 以风比德教,以火比人之明哲。风自火出,即德教出于明哲。君子日常言语必切合实际,居家行事必守恒不变。主谓 说话
《言之有故》来历意思解释
故:根据。所说的话有根据。语本《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主谓 说的话有根据。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其~,其持之成理。”△用于论证方面。 →持之有故 ↔信口开河
《言之不预》来历意思解释
预:预先,事前。没有在事前说明。常与“勿谓”、“莫谓”等词语连用。巴金《寒夜》二八:“否则同人当以非常手段对付,勿谓言之不预也。”述补 没有事先说清楚。巴金《寒夜》:“否则同人当以非常手段对付,勿谓~。”△多用于警告对方。”
《言之无物》来历意思解释
文章或言论没有实际内容。梁启超《刘蜕集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主谓 说话或写文章没有实在内容。梁启超《书籍跋刘蜕集》:“~,多尖险,晚唐之极敝也。”方东树《昭昧詹言》:“诗以言志。如无志可言,强学他人说话,开口即脱节。此谓~,不立诚。”△
《言与心违》来历意思解释
言语与心意相违背。《吴子.图国》:“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清阎尔梅《〈泊水斋诗〉序》:“苟非其人,必将有言与心违之病。”主谓 语言与心意相违。《晏子图国》:“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贬义。用于语言不真实或不诚恳。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历意思解释
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家语.正论》:“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来历意思解释
言语和行为不能互相照应。表示言行不符。《孟子.尽心下》:“何以是嘐(xio)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嘐嘐:言语浮夸。) 也单作【言不顾行】。郭沫若《前期法家的批判.商鞅》:“由这儿又可以看出,申子这个人是怎样的言不顾行。”
《言之凿凿》来历意思解释
凿凿:旧读 zu zu,确实。说得非常确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欧阳山《三家巷》一:“还有人言之凿凿地传说某年、某月、某日,陈家的使妈阿发到香港去养孩子,不幸又养了个女儿,
《言不逮意》来历意思解释
逮:及;到。言辞没有把意思表达出来。宋.孙奭《谏幸汾阴》:“陛下不取此,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主谓 说话没有把原意表达出来。宋孙奭《谏幸汾阴》:“陛下不取此,其不可十也,臣~。”※逮,不读作di。△用于言辞表达方面。常用作谦词。→词不达意 言不尽意 ↔
《言不达意》来历意思解释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宋 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见“言不逮意”。《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
《言不践行》来历意思解释
践行:履行、实行。说了不能实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回:“此刻害我做了个言不践行的人,我气的就是这一点。”主谓 说了的话不能做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0回:“此刻害我做了个~的人,我气的就是这一点。”△贬义。 用于描写言行脱节。 →言行不一 ↔言
«
1
117578
117579
117580
117581
117582
117583
117584
117585
117586
118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