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高人胜士》来历意思解释
高人:志趣、行为高尚脱俗的人。胜:有名的,上等的。士:具有某种品质或技能的人。指品性学识卓绝超群的人。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制作楷模》:“或有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趣。”见“高人逸士”。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制作楷模》:“或有逸品,
《高人一等》来历意思解释
超过一般人。高阳《红顶商人》九:“朝廷如无恩命,大人又怎能显得出高人一等的人品?”述补。比别人高出一等。多用于贬意。语本《礼记檀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例]他的这种不伦不类的模仿自视与众不同,~,却不觉可笑。△贬义。 用于描写骄傲。 →加人一等 ↔
《高亭大榭》来历意思解释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指园林中供休息和观览景物的高大建筑物。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也作【高台厚榭】。(厚:大。)《墨子.非乐上》:“……非以高台厚榭邃野(宇)之居以为不安也。”(邃:深。)并列 榭,建筑在高台上
《高举远蹈》来历意思解释
飞向高处,走向远方。谓隐居避世。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五柳先生上》:“唯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见矣。”亦作“高举远去”。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阁下居长安,统二于人,不能明白立功名,将高举远去以自异。”亦作“高蹈远举”。
《高世之名》来历意思解释
指为世人所称赞的声名。《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高举深藏》来历意思解释
谓避世隐居。明.无名氏《拔宅飞升》三折:“者莫他高举深藏,你看我驾天风定然赶上,则好去深渊中躲避灾殃。”并列 避世隐居。明无名氏《拔宅飞升》3折:“者莫他~,你看我驾天风定然赶上,则好去深渊中躲避灾殃。”△用于描写社会交际。→隐迹潜踪 高举远蹈 ↔招摇过
《高业弟子》来历意思解释
高业:高才,对别人学生的敬称。学业优异的学生。《后汉书.郑玄传》:“〔马〕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亦作“高足弟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
《高世之才》来历意思解释
高世:超出世人。才:亦作“材”。指超出常人的才干。又指才智超群脱俗的人。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才,必有负俗之累。”偏正 超出世俗的才干。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必有负俗之累。”△褒义。作敬辞用,才干超人。→高世之材 高世之智
《高世之主》来历意思解释
高世:超出一般。主:君主。指贤良的君主。《晋书.江统传》:“高世之主,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尺。”偏正 德高的君主。《晋书江统传》:“~,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风。”△褒义。描写英明领导人。
《高不成,低不就》来历意思解释
高的办不成,低的又不愿意。多指选择婚姻对象或谋求职业还没有着落。《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那边顺娘却也……高不成,低不就,也不曾许得人家。”《孽海花》第十四回:“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高不成,低不就……这会儿倒要给一个四十来岁的囚犯!”也作 ① 【高不凑
《高不可攀》来历意思解释
高得无法攀登。形容很难达到。《镜花缘》九回:“小弟撺空离地不过五六丈,此树高不可攀,何能摘他?这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了。”巴金《谈〈憩园〉》:“铺面都没有了,仍然是高不可攀的砖墙。”亦作“高不可登”。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
《高下在口》来历意思解释
犹言信口雌黄。《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丛猥,老胥抱文书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异时长官漫不省察,谨占署而已。”主谓 信口雌黄,不加考虑。《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丛猥,老胥抱文书升堂取判者,皆~,异时长官漫不省察,谨占署而已。”
《骨鲠在喉》来历意思解释
鲠:鱼刺,鱼骨。鱼刺卡在喉咙里。比喻心中有话,不说出来不痛快。鲁迅《致黎烈文》:“但近来作文,避忌已甚,有时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为人所憎。”主谓 鱼骨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非说不可。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98首:“仆明知成事不说,既往不咎,而
《骨颤肉惊》来历意思解释
形容惊恐万分。《三国演义》七七回:“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不知主何吉凶?’”并列 形容惊恐到极点。《三国演义》77回:“却说王甫在麦城中,~,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不知主何吉凶?’”△贬义。用于描写恐
《呼卢喝雉》来历意思解释
《晋书.刘毅传》:“后在东府聚,摴蒲大掷(注:摴蒲,又作樗蒱,是一种掷骰决胜负的博戏名称),一判至数百万。余人并黑犊以还,惟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挼(注:音ru,揉搓)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
《呷醋节帅》来历意思解释
唐.李肇《国史补》卷中:“任迪简为天德军判官,军燕后至,当饮觥酒,军吏误以醋酌。迪简以军使李景略严暴,发之则死者多矣,乃强饮之,吐血而归。军中闻者皆感泣。景略因为之省刑。及景略卒,军中请以为主,自卫佐拜御史中丞,为军使,后为易定节度使。时人呼为呷醋节帅。”
《呵壁问天》来历意思解释
后汉.王逸《天问序》:“屈原放逐……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后常以“呵壁问天”形容文人发泄愤懑和牢骚不平。唐.李贺《公无出门》诗:“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向天。
《味外味》来历意思解释
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二《与李生论诗书》:“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又云:“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唐.司空图在谈到关于诗的体会时,用“味”来表达诗所蕴含的情趣意境给人的感受,即所谓“韵味”。他认为,只有先能辨“味”,然后方可论诗。只
《周阳暴虐》来历意思解释
《史记.酷吏列传.周阳由传》:“(周阳由)以宗家任为郎,事孝文及景帝。……武帝即位,吏治尚循谨甚,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汉时,周阳由历事文、景、武三朝,在郡守之中最残酷暴虐。后因用为酷吏之典。唐.李瀚《蒙求》
《周镇漏船》来历意思解释
《世说新语.德行》:“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东晋时,临川郡守周镇罢郡还都,丞相王导前来送行,适逢天降暴雨,见周镇所乘的船既小又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