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中书省


官署名。三国魏文帝初年分秘书置,为掌管机要、出纳政令章奏的宫廷政治机构,收纳群臣奏书,草拟皇帝诏令,兼领修史、记录起居,权任颇重。以中书监、令为长官,下设通事郎、著作郎等官。西晋沿置,贵重尤甚,初兼领秘书、著作,惠帝以后秘书独立为监,著作亦归之,中书专掌纳奏、拟诏、出令。机密诏令,可不经尚书省,直接发至州郡。改通事郎为中书侍郎 (或仍沿旧名),秉承监、令口传旨意,撰拟诏草; 置舍人、通事掌呈奏案章。东晋纳奏、拟诏、出令诸职移归门下之散骑省、西省,中书监、令皆成闲职; 舍人、通事并为通事舍人,后罢;而以中书侍郎一员直西省,分掌诏命。南朝复掌纳奏拟诏出令之职,多用以酬宗室、礼大臣,置监、令各一员,侍郎四员,以功高者一人主省内事,下设通事舍人 (后去“通事”)、主事令史、令史等。然宋、齐、梁、陈四朝君王皆非出身高门,遂引用寒士、细人为中书通事舍人(中书舍人),入直禁中,于呈奏案章之本职外,渐夺侍郎拟诏之任,后尚书省奏事亦归其处置,组成舍人省,名义上隶属中书省,实则直接听命于皇帝,宋至梁设舍人四员,陈增至五员,领主事五员,书吏二百员,“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 (《隋书·百官上》) 《陈书·宣帝纪》太建十一年 (579)五月诏: “自今应尚书曹、府、寺、内省监、司文案,悉付局 (即舍人省所辖局) 参议分判。”权位极重,成为实际上的政务中枢。北魏前期,职任不定,或兼掌侍从、出纳,孝文帝改制,始专掌出令、纳奏之职。魏末迄北齐初,中书门下孰重孰轻,纯视皇帝、权臣个人一时之好恶,出纳拟诏之职常移门下,又兼领修史、纪录起居、宫廷伎乐、国学、刑狱诸政。北齐掌拟诏出令及宫廷音乐,设监、令各一员,侍郎四员,领伶官西凉部直长、伶官西凉四部、伶官龟兹四部,伶官清商部直长、伶官清商四部等; 舍人省掌署敕颁行,宣旨劳问,设中书舍人、主书各十员,亦隶之。而传宣帝命,进呈章奏之职则归门下。隋朝改名内史省、内书省。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复旧,与门下、尚书并号三省,共理军国政务,为受命于皇帝的最高决策出令机构,掌承受皇帝指示,草拟诏令及下行文书签署后送门下省审核、副署,付尚书省颁下执行; 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府进奏章表公文,由本省审阅后上呈,参议得失,草拟批答,设中书令二员为长官,与门下、尚书省长官在政事堂共议国政,同为宰相; 中书侍郎二员为次官,参议朝政;中书舍人六员,主书、主事各四员,及令史、书令史、能书、蕃书译语、乘驿、传制、亭长、掌固、装制敕匠、修补敕匠、掌函、掌案等吏员。文属之官有诸谏诤、文学侍从官员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及集贤殿书院、史馆诸官员。玄宗以后中书令不常授,省务常由侍郎主持。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名西台,咸亨元年 (670) 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改名凤阁,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旧,玄宗开元元年 (713)改名紫微省,五年复旧。唐初三省并重,自光宅以后,政事堂由门下移至中书,在三省中地位最重,玄宗以后中书、门下孰重孰轻,因时而异,又设枢密院掌宣传机密诏奏,翰林院撰拟机密诏命不经政事堂即可颁下,中书出令之权遂被分割,专掌撰拟常规的例行诏敕。五代因之。北宋前期军国大政归中书门下、枢密院主持,草拟诏令由知制诰、直舍人院和翰林学士分任,本省形同虚设,仅掌供给郊祀及皇帝册文版、幕职州县官较考等事,设判省事一人,以外制官充任。长官中书令或为寄禄官,以他官兼领,不预朝政,或为赠官,未尝真拜; 其余诸官亦为寄禄官,仅表示品阶,无实际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掌承受,宣布皇帝诏令,付门下省审覆、尚书省执行; 批复、转呈台谏章疏、群臣请示兴创改革及各种无陈规可依须请旨意之事; 除授省、台、寺、监长贰以下及侍从、职事官,外任监司、节镇、知州军、通判,武臣遥郡横行以上等较高级官职。长官为中书令,阙而不授,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其职; 另置中书侍郎一员为次官,管理省务,参议朝政; 中书舍人四员,主持中书后省,掌诏敕文书颁行收发事务等; 起居舍人一员,为侍立修注官。设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簿、制敕库八房,分掌庶务,元祐 (1086—1093)后,析兵、礼为二,增催驱房、点检房,后又改主事为开拆。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等谏官,亦隶之,职掌参见“门下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与门下省合为“中书门下省”。辽世宗天禄四年建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改名中书省,为南面官署,已非中枢政务机构,掌铨选州县录事参军、主簿等官,备顾问咨询。设中书令,知中书省事、中书侍郎等官,领中书舍人院、右谏院。西夏为全国政务中枢,起草、宣发诏命,长官为中书令或中书丞相,下设中书侍郎、右谏议大夫、左侍郎、中书舍人等职。天盛十四年(1162)移于内门外以便顾问。列为一品 (上等司)。金初三省并置,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废中书、门下,唯置尚书省。元朝罢三省制,唯以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性质、职掌均不同于前朝。初犹与尚书省并立,同掌政务,后屡经分、合,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罢尚书省,遂成定制。武宗至大二年(1309)一度复置尚书省,四年复并入本省。总领百官,综理政务,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全国行政、军事、监察,职权极重。长官中书令多委任皇太子,不常设; 右、右丞相及平章政事总领朝政,皆为宰相; 右、右丞及参政皆副宰相,参议朝政。其总办公署号都省,设参议中书省事,典左、右司文牍,总管六部,参预政务; 左、右司监督管理六部事务,各设郎中、员外郎; 属吏有监印、知印、怯里马赤、蒙古必阇赤、省掾、宣使、省医、玉典赤等; 又置断事官、客省使、检校官、照磨、架阁库管勾等员。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治政务,各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又设诸行中书省; 为派出机构,分领各地行政、军务。元末为及时处理各战区军政庶务,又于行省外增设数处中书分省。明初沿置,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 诛丞相胡惟庸,遂罢。官署名。魏晋始置,掌国家机密、出纳帝命、会记时事、典作文章。南朝宋齐梁陈皆置,梁代中书省掌出纳帝命,北齐掌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隋称内史省。唐代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侍郎为副。宋代与唐同,掌佐天子议大政、传宣帝命。元代废三省制,中书省为最高国务机关,掌领百官,会决庶务。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皆正一品,掌“统六官,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明初置中书省,后废。见《通典·职官三·中书省》、《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元史·百官一·中书令》。

上一篇:司玄大夫 下一篇:司玄中士
猜你喜欢
申无宇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为芈尹。楚灵王城陈、蔡、不羹,使公子弃疾为蔡公。王询之无宇,对以“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后弃疾果凭蔡为乱。
时空观
时空观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kng gun拼音字母shi kong guan拼音首字母skg 时空观的百科含义 时空观,指的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它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尹思贞
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南)人。举明经,任隆州参军。杀属邑不法土豪蒲氏,百姓刻石称颂。长安中,为秋官侍郎,以忤张昌宗出为定州刺史,复入为司府少卿。神龙初,迁大理卿。处士韦月将奏武三思必为逆乱,中宗怒,欲斩月将,被他与苏珦谏止。睿宗立,召授将作大匠,封天水郡公。
判金部司
官名。北宋前期置,见“金部司”。
钾仗都将
官名。北魏置。《元融妃卢贵兰墓志》:“ (元景哲) 俄迁尚书祠部郎中,通直散骑常侍,朱衣直阁、钾仗都将。”(《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一五○)
遮阳网
遮阳网的词语属性 拼音zh yng wng拼音字母zhe yang wang拼音首字母zyw 遮阳网的百科含义 遮阳网又称遮光网,是近10余年来推广的一种最新型的农、渔、牧业、防风、盖土等专用的保护覆盖材料。夏季覆盖后起到一种挡光、挡雨、保湿、降温的作用。冬春季覆盖后还有一定的保温增湿
灯笼体
灯笼体的词语属性 拼音dng lng t拼音字母deng long ti拼音首字母dlt 灯笼体的百科含义 2012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和国庆节重合,这个十一被称为史上“最热”黄金周。十一长假前后,一种由互动百科最先发起的"灯笼体"在微博上悄然流行起来,各种版本也先后诞生。
动物园积木
动物园积木的词语属性 拼音dng w yun j m拼音字母dong wu yuan ji mu拼音首字母dwyjm 动物园积木的百科含义 基本信息动物园积木 分类:敏捷小游戏|大小:4000K|日期:2016-03-29 英文名:Zoo Animals 专题:H5游戏原创游戏 介绍:动物园里面动物的头和身子被打乱了,你能帮他
冷色调
冷色调的词语属性 拼音lng s dio拼音字母leng se diao拼音首字母lsd 冷色调的百科含义 英文:Cool/Cold colour tone冷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清冷,暖色调的亮度越低--越偏闷热。冷色调是使人产生凉爽感觉的绿、蓝、紫以及由它们构成的色调冷色调的颜色在视觉上有使空间开阔,通
安圭
【生卒】:1194—1264【介绍】: 元济南人,字伯玉。精于法律,初补行省刑部令史。累官至济南行省左司郎中。后谢职家居。
《挂一漏万》来历意思解释
省称“挂漏”,指所举不全,顾及到的少,遗漏的多。唐代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团辞:集辞。并列 挂住一个,漏掉一万个。形容列举很不完全,遗漏甚多。语出唐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王明居《模糊艺术论》:“如果真要把它的形状
《百无所忌》来历意思解释
犹“百无禁忌”。《云笈七签》卷七五:“药成之后,百无所忌。”述宾 什么都不忌讳。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75:“药成之后,~。”△描写情状。→百无禁忌